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 Cmax mg/L:最高血药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 T1/2 h: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简称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 of drug)
◆ AUC mgh/L: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 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 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 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 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 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 物。
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 霉素类、恶唑烷酮类、 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碳青 霉烯类、糖肽类、大环内 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主要参数
T>MIC和AUC>MIC
主要参数 T>MIC、PAE、T1/2 AUC/MIC
时间依赖性
增加给药剂量
(某种-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 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 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 面: 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 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是指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MIC的时间有关。 这类药物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增加剂量,其抗 菌疗效不再增加。如β-内酰胺类,当其浓度达到4~5倍于 MIC时,杀菌效果最佳,再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果则不 再增加。 治疗的关键是浓度大于MIC得时间(T,time above MIC), 通常T/t(给要间隔)为40%~60%,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果t1/2短,而又无显著的抗生素后 效应(PAE),应将日剂量分别给药,确保其在给药间隔内 能有40%~60%的时间内,药物的血药浓度大于MIC。
mg/L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0 1 2
1.0g
口服0.5g,Time>MIC=4.4h 给药tid, Time>MIC%=55% 给药bid, Time>MIC%=36.7% 口服1.0g, Time>MIC=7.0h 给药tid, Time>MIC % =87.5% 给药bid, Time>MIC % =58.3%
药物体内过程
用药剂量
吸收(Ka)
体循环中药物浓度 转运常数 K12 K21 代谢
分布于组织 中的药物 Cl=Ke/C 排泄
药动学 PK
消除(Ke) 作用位点的药物浓度 药理效应 临床反应 毒性 疗效
药效学 PD
抗菌药物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剂量对药效的影响,药物 对临床疾病的效果 主要参数 实验室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 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 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 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 病情需要 开展药敏工作。
果;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产生耐药性; 筛选化合物,有助于新药开发。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药物的疗效与剂量)有关,即药物的抗菌活 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治疗关键是 在保证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药物的峰 浓度。 评价参数包括Cmas/MIC(氨基糖苷类)与 AUCo~24/MIC(氟喹渃酮类)。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 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 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 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血 清 药 物 浓 度
0.5g
某种致病菌 MIC 2mg/L
3 4 5 6 7 8 9 10 11 小时
延长静脉点滴时间
美平500mg点滴30分钟或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g/mL
100.0
30分钟点滴 3小时点滴
10.0
浓 度
1.0
MIC
%T>MIC增加30%
0. 1
0
2
4
6
8
时间 (h )
Dandekar, P.K.,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meropenem 0.5 and 2 g every 8 hours as a 3-hour infusion. Pharmacotherapy, 2003; 23(8): 988-91.
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给药方案: 药物 人体 致病菌 药代动力学(PK):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药效学(PD):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及剂量对临 床药学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研究抗菌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主要参数:
增加达到靶目标值的方法:
时间依赖型 增加次数、延长滴注时间 浓度依赖型 在安全范围内增加剂量、日两次剂量一次给药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 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与峰浓度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 触时间密切相关
时间依赖且PAE 或T1/2较长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daptomucin、甲硝唑
体外 1.MIC,MBC,MBC效应;5.MPC,MPC/MIC(MSW)
体内(动物):ED50„ 综合:血清杀菌滴度
临
床
人体有效(率)??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
PK/PD整合及其意义
二者整合,使PK与临床更紧密结合; 更有效的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