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历程分析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历程分析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历程分析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领土、扶植侵华代理人、镇压破坏中国人民革命,在经济上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甚至日本对沦陷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在思想上利用传播宗教、开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进行文化侵略,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形式侵略中国。

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到西方列强侵华的手段和形式,还要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西方列强的侵华明显的阶段性。

一、列强侵华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各国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所以西方列强侵华发生新的变化。

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巩固和扩大侵略成果,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列强在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英国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84~1901)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早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美德迅速发展,英法发展相对缓慢,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与其自身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法国和日本先后挑起侵略战争,而以德国为开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则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机会均等。

为维护共同利益,八国联军镇压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

此时英国传统的侵华优势地位已开始受到挑战,美、日、德等国的侵华利益上升很快,而法、俄仍保有较大利益。

可见,中国此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其中主要是英、法、俄、美、德、日六国。

第三阶段: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01~1918)帝国主义国家侵华同盟的形成只能说明列强暂时在侵华问题上取得了暂时的表面上的一致,内部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妥协是相对的,而争夺是绝对的。

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发生就是表现。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利用欧
洲列强忙于战争之机,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又利用袁世凯急于称帝寻求支持的心理,于1915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了事实上的独霸中国的局面。

美国是当时欧美列强中唯一有能力同日本争夺中国的国家,双方的矛盾以“府院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1917年美国参战后,其主要注意力在欧洲,也默认日本独霸中国的现状。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列强在《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正式移交给日本,巩固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地位。

第四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德国战败,英、法力量削弱;美、日两国经济发展相对迅速。

“一战”后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列强不能长期容忍日本独霸中国。

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尤其是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

1922年美国操纵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各国在华“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原则,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下。

美日成为战后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0年代,日本的侵华势力受到美国的严重排挤。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统治危机。

为转移国内矛盾和实现变中国为其一国独占殖民地的野心,日本于30年代连续发动大规模侵略,频繁制造事端,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更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从而逐步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又一次造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中日民族矛盾极度尖锐,日本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第五阶段:二战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945~195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膨胀企图建立全球霸权。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

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1946年同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50年代美国又对新中国进行扼杀和侵略。

上述侵华势力的消长和局面的变化,实际上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密切联系的,是资本主义列强各国政治经济实力变化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反映。

二、列强侵华的影响
列强侵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列强侵华带来的最大影响,其他的影响都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也是通过它而起作用的。

首先,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如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保护本国的民族工商业,也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
入,仅仅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允许鸦片(毒品)进口,仅作为商品征税,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贸易主权,而且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公使进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

其次,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如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并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严重的依赖陛。

自l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向中国勒索赔款之后,其后的《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步步升高。

截止1901年,中国对外八次主要赔款达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6倍。

伴随着巨额赔款而来的是高利息的贷款,当清政府无力偿还时,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借款,忍受其高利贷盘剥。

在偿还赔款时,又要以白银折合金币(美元、英镑)偿付。

随着金涨银跌,列强从中捞取到更多好处,从财政和金融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而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却越来越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人民也因此越来越贫困。

总之,列强的经济侵略使近代中国成为“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

第三,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列强侵略的同时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观动机是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进步。

相对于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

总之,列强侵华是把双刃剑,从世界历史范围看,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近代西方列强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脚步,但它更主要的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贫困和耻辱,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