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

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1.历史人类学: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2.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重视政治史研究,过分强调少数英雄个人的行为,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

1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2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1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2计量史学方法: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

3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主义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人类历史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天命史观、循环论史观、进化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1.史学宗旨论赞治资治明道经世2.史家的三长和二善史才、史学、史识公心、直笔3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1)梁启超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批判传统史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1920年以后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1901年《中国史叙论》(2)章太炎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訄书》(訄音qiú,逼迫)论文集(3)夏曾佑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4.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1)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释证(2)取异国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补正(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参证1.西方史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史学(2)基督教史学(3)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4)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5)19世纪的西方史学(6)20世纪的西方史学2.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主要派别。

(1)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史学;(2)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3)德国客观主义史学;(4)德国海德堡学派;(5)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6)美国史学,南派、北派,边疆学说(7)英国辉格派3法国年鉴学派的三阶段及代表人物。

三阶段:(1)创建1929----1945 (2)发展1946----1956 (3)转型1968----代表人物:布洛赫《国王的奇迹》(1924年)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年)勒高夫《圣路易》(1996年)4.全球史的代表作。

(1)《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2)《世界史》麦克尼尔(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5.19世纪历史哲学家。

(1)梯叶里《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朝时代的历史》(2)米细勒《新科学》(3)尼布尔《罗马史》(4)兰克《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5)麦考莱《英国史》6.20世纪历史哲学家。

(1)K.G.兰普雷西特《文化史的方法论》(2)爱格尔斯顿《新史学》(3)鲁滨逊7.思辨史学家和批判史学家主要代表人物。

思辨:伏尔泰、康德、黑格尔、汤因比批判:克罗齐、柯林伍德、沃尔什、狄尔泰1几种基本的史学本体论及其性质(1)神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2)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3)科学主义本体论(结构功能主义本体论(唯心))(4)多元折中的史学本体论(唯心)(5)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6)实践唯物主义史学本体论(唯物)2历史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2)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规律,什么规律;(3)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动力,根本原因;(4)历史发展中的几种辩证关系;(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3历史发展中几组辩证关系(1)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4)历史发展的动力;(5)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3)重要动力:革命(4)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改革(5)不竭动力:创新1新史学方法的主要类别(1)比较史学方法(2)口述史学方法(3)心理史学方法(4)计量史学方法2史料的基本类型实物、行为、口碑、文献3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历史主义原则(3)阶级分析原则(4)整体研究原则4史家四长史才、史学、史识、史德5历史编撰的基本步骤(1)搜集资料(2)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或曰考订(3)运用史料6搜集史料的一般步骤首先阅读正史,然后搜集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再进一步搜集史书以外的其他文献资料。

如再加推演,则可以继续搜集文献资料以外的实物、口碑等史料。

7中国传统史学编撰基本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学案体、典制体、章节体、地方志、谱牒8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三、论述1.历史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科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史学辅助学科和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等。

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进程的断代序列上,可以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等;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考古等;从著作的形式上,可以分为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

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等。

史学分支学科包括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

2.为什么学历史。

历史学主要有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史学的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学科中学术水平的高低。

史学的社会功能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需要服务;历史记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新人需要历史教育。

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2)时代的具体内容(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