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JALA2012-008) 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验收书项目名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主持人:郑秀梅学院名称:建筑工程学院审批时间:2013年 4 月 1 日验收日期:2015年 7 月 22 日佳木斯大学高教研究室一、项目验收意见二、项目成果明细三、结题报告: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思考与研究郑秀梅王文仲李广军(建筑工程学院)目前,我国正处于发重要战略发展的机遇期与转型期,所以大力全面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型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的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创新是一个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就是发现,而且是突破常规的发现。
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创新型人才的观察力同时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善于在平常中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能力。
瓦特由壶水滚沸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提出了“万有引力”说,带细齿的野草划破了鲁班的手指使他发明了锯,所有这些无不证明了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创新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正是培养这种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践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践是学生发现问题或老师指定实践条件,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施的实践,通过创新性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结合笔者指导黑龙江省及佳木斯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践项目的经历,分析了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了基于创新性实践项目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设计了一套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方案,从而为我省或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本文以笔者指导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例,阐述本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整个实施过程。
项目的名称是“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该项目是作者科研项目的一部分。
此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包括项目选题、项目申报、试验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五个阶段。
在项目选题阶段,也是学生刚刚接触项目的时候,笔者把自己负责的几个科研项目的主要思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以书面及PPT演示两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把每个科研项目分为几个内容,由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从中选出三种方案,再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存在的潜力及对学生的创新力估测,最后确定项目选题。
由于学生对混凝土材料部分的知识了解尚可,并且在实验室做过相关实验,所以此次创新题目选定为“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在项目申报阶段,指导教师首先给科技小组的同学分发了几份相关内容的科研项目申请书及其它题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申请书,以便学生们熟悉和了解申请书的内容及格式的书写。
然后,指导教师又给学生们讲解申请书内各项内容的资料收集及注意事项。
由科技小组的负责人与组内同学进行协商确定各学生负责的部分,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料查找、内容撰写及研究汇总。
在整个阶段,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及研究内容的熟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并使学生对所选题目产生极大兴趣,更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撰写能力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
在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包括试验选材、再生骨料破碎、筛分、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配制、混凝土养护、各种基本力学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及试验报告撰写等内容,这更加需要各成员之间的有序分工、密切合作与试验技术交流。
每个过程,小组成员都进行充分的讨论与研究,确定详细的方案,并有严格的记录。
在试验选材时,需要有足够的废弃混凝土作为原材料,小组成员共联系了5个拆迁工地,获得了丰富的原材料,为试验的继续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础。
再生骨料破碎过程是个有危险又需要智慧的阶段,小组成员经过一天的破碎实践,总结出省时省力又安全的破碎方法,动手同时又动脑积极思考,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学生们又学习了4种陌生软件,而且掌握的非常好,在后期的数据处理方面,他们的表现毫不逊色于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这个阶段里,学生们经历了激动、疲惫、挫折、失败、迷惑、希望、成功及学习的综合过程,使他们学会了团结、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拓展了视野,同时也更增强了他们进行科技创新的决心与信心。
在中期检查阶段,此次创新已经进行到力学试验阶段,因此创新小组根据前期的研究内容,按时中期检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如实填写。
并获得检查组的好评。
这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专业基础有关。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也是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结题验收需要提交结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及试验成果展示。
2012年12月,在项目组成员完成了所有的项目内容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并根据此次试验过程及处理后的试验数据,成功撰写了结题报告,在报告中还对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在答辩现场,创新小组成员以PPT的形式向评审专家汇报了项目的实施过程、完成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获得的经验教训。
并现场用视频演示了部分试验过程,回答了专家的问题,得到了验收专家的一致好评,最后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
在验收过程中,反映出参与此次科研项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专家的提问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过程可以发现,科技创新项目的成功依赖于多种因素。
首先,一个缜密可行的选题是完成项目的基础,选题不能过于简单,而又不能太高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要选动手操作性强,且其研究内容略高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可通过一定的学习、思考及实践来完成该项目。
其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完成创新项目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解决试验过程中的各种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在本次试验中,主要应用到混凝土材料及材料力学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又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严密的思维能力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更是完成创新试验的关键,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可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创新的机会与方法,具备严密的思维能力才可以通过比较、联想和逻辑分析产生新的构思和想法;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是完成创新试验的有力保障,在创新试验过程中,学生们接触是全新的过程,难免会有挫折与失败,这就需要项目组成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合作,战胜困难,最终成功完成项目的所有任务。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践项目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在鼓励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试验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特别是在创新项目选题灵活性、项目完成期限、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项目结题方式等方面。
1.项目选题的问题根据笔者近三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验来看,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选题目前只是局限于指导教师在研的科技项目,学生可选范围小,思路窄,名义上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主要试验路线与方法还是以指导教师为主,这样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科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大二的学生,在申请项目之前,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科技项目,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与意识,更谈不上对某方面的兴趣,基于此原因,当学生想申请科技项目时,就几乎完全依赖指导教师来帮助选题,由教师给出范围,再由学生讨论商定。
而指导教师每年的科研项目数量也不会多于三项,且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故而造成选题的局限性。
再由于,我校大二下学期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所以大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少,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的时间很短,对于科技项目几乎是零认识。
没有一定的专业思维与动手能力,没有任何科技经验,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情况下的科技项目,在实施起来的难度非常大,几乎完全依靠指导教师来完成,无论查阅资料、试验方案或试验进程都要由指导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能动性差。
2.完成期限的问题我校或我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结题时间一般为一年,笔者认为时间太短。
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创新项目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而一年内真正用于项目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只有5个月,在这5个月时间内,要完成从试验准备、试验实施、数据整理及项目结题,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由于学生一般都是第一次接触科技项目,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可能会导致试验的重新开始,这就需要延长项目时间。
虽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只是指导教师科技项目中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完整的一项科技项目,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锻炼,项目内容也会涉及到相关的外延知识,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的提高其创新思维,成为创新型人才。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任何一个完整的试验周期至少要在半年以上,加上材料准备及整理数据,刚需要一年的时候,撰写论文后若能立即被录用,发表一般需要6~12个月。
这样,立项以后,从开始准备材料至结题的时间则需至少2年的时间。
过短的项目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试验实施,只能按一个套路进行,无法尝试其它方法与途径,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学生的创新培养。
3.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科技项目的指导发现参与项目的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对于试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缺少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总是想依赖指导教师或其它已有资源。
分析其原因,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与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学校的培养计划主要注重如何完成规定的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等,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为单纯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就可以有创新能力了。
也并不是只有学习专业课了,进行实验实践环节了,学生才开始有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的引导缺失也是主要原因,大多数教师也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并没有用心去做,也没有纳入工作范筹。
而作为学生本身,每天忙于理论课程学习,毫无创新可言,当然这和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