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邹金灿“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
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
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
”——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
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
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
‘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
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
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
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
《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
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
”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
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
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
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
现在哪人再讲梁任会?连胡适之先生也少人提及了。
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譬如说陈寅恪,当年在北平哪个青年读书人不知道,但现在又谁知道得他呢?求断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1988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25周年,余英时发表演讲,梳理近代以来的风气:“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虽然他心里并不是真的抱歉,因他总觉得保守、落伍是说不出口的。
只有前进、创断、革命这才是真正价值的所在。
所以中国思想史上的保守跟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
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现状可以给保守者说话的余地。
”在“求新求变”这一时代洪流中,钱穆发出了一位横而不流者的最强音。
相关链接:(1)凡读本书请先具备下列诸信念;一、……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历史抱一偏激的虚无主义。
四、……——《国史大纲·引论》(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立场,引起左倾学者的不满。
闻一多公开在报纸上骂他“冥顽不灵”,联大左倾教授一时视钱穆为公敌。
钱穆不以为意,在闻一多遇刺身亡后,还特意到其遇难之处凭吊。
(3)我国自辛亥革命前后,一辈浅薄躁进者流,误解革命真义,妄谓中国传统政治全无是处,盛夸西方政法,谓中西政治之不同,乃一种文野明暗之分,不啻如霄壤之悬绝。
彼辈既对传统政治一意蔑弃,势必枝蔓牵引及于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之全部。
于是有“打倒孔家店”“废止汉字”“全盘西化”诸口号,相随俱起。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钱穆的《国史新论》再版自序中可以看出,钱穆认为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守旧,但本质上他是赞同维新的。
B.钱穆晚年回顾在江南成长阶段阅读《新青年》的历程,庆幸自已通过关注最新潮流而找到重温旧书的决心。
C.余英时认为,钱穆虽然在治学上拥有怀疑、批判的五四时代精神,但时代并没有提供给推扬传统文化的钱穆说话的余地。
D.钱穆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质。
当曾骂他”其顽不灵”的闻一多教授遇刺身亡后,他还特意前往其遇难之处凭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新文化运动”认为秦朝以下皆为专制封建社会,而钱穆通过对古代书籍的研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其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B.钱穆与主流学派之间长期保持着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让他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价值的紧迫性,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
C.钱穆认为康、章、胡三人的学术研究不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没有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代表着当时学风的弊端。
D.钱穆告诫弟子严耕望要立志远大,做第一流学者,不要专守一隅,但同时也要谦虚谨慎,不要一心想与今人相较。
E. 钱穆认为,如今梁任公已无人再讲,胡适之、陈寅恪也少有人知晓,他对一二十年后自己或许也将被遗忘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3.从全文看,钱穆为什么不选择做“时代人物”而选择做“传统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A2.AC3.(1)不做“时代人物”的原因:钱穆认为,①“求新求变”可能导致历史被遗忘,学术若不能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的价值便是伪学术;②政治上的求新使得传统文化有被全盘否定的风险。
(2)要做“传统人物”的原因:钱穆认为,①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应对本国已往历史有温情与敬意;②以古人为标准,能高瞻远瞩,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
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分析可知,钱穆只是认为自己持论的出发点是维新,而并非观点维新。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B项,“长期”概括不准确,应该是抗战前。
其次强加因果。
文中说“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日本人侵华未必是钱穆认识到紧迫性的原因。
D项,理解有误,钱穆告诫弟子不要与今人比较的原因并非谦虚谨慎,而是“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
E项,钱穆的深忧并不是自己被遗忘,而是“求新求变”让我们“无历史可讲”。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
钱穆不选择做“时代人物”而选择做“传统人物”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不做“时代人物”的原因:“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
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求新求变”可能导致历史被遗忘,学术若不能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的价值便是伪学术;“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譬如说陈寅恪,当年在北平哪个青年读书人不知道,但现在又谁知道得他呢?求断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政治上的求新使得传统文化有被全盘否定的风险。
要做“传统人物”的原因:“凡读本书请先具备下列诸信念;……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历史抱一偏激的虚无主义”,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应对本国已往历史有温情与敬意;“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以古人为标准,能高瞻远瞩,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