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意义摘要: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文章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则以交通安全作为一个侧面论述,内容涉及交通安全的概念,交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实例分析,以及对自身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采用相同的模式对艾滋病防治作了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艾滋病防治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的现实意义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大学生周围的一切也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加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致使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实践方式都面临巨大变革”。
【1】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成为当今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并且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致使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意义非常,且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一)、大学生交通安全的概念:交通安全是指交通参与者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发生交通事故。
大学生交通安全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时的人身安全。
须知只要有行人、车辆、道路这三个交通安全要素存在,就有交通安全问题,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断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所以切不可大意。
(二)、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的必要性(原因)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武汉某交通大队统计“1999年4月至2002年4月该辖区十余所大专院校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16起,伤15人,死亡6人,其中重大交通事故5起。
”【2】另据上海市交通巡警总队事故防范处统计,“2008年上海市大学生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00多起,死亡52人,伤1200多人。
”【3】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缘由,以下做详细分析。
首先是客观坏境方面的原因:1.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给校园内大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带来了隐患;2.加之许多高校教师多拥有私家轿车,学生骑自行车的很多,摩托车更是普遍,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了,使校内交通环境进一步复杂;3.与之相反,部分高校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滞后于学校规模的发展,一般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4.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
再有是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往往是大学生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薄。
许多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头脑里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
具体表现如下:5.许多大学生追求潮流,游戏人生,爱骑“飞车”。
一般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与此同时许多学生为在校园内耍酷,大骑飞车,殊不知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儿戏;6.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在路上行走时进行其他活动,甚至有时还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更是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危险;7.注意力不集中,这恐怕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现为大学生在走路时边走路边看书边听音乐边打电话,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8.大学生多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车不敢撞人”。
这是一种十分幼稚的认识,要知道行人与汽车发生相撞事故,不是司机想撞人,而是遭遇突发事件时往往措手不及。
(三)、实证案例:例一:2001年,某高校学生张某,头天晚上在网吧里上网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多才回寝室休息。
一觉醒来已快到上课时间了,他起床后顾不得梳洗匆匆下楼,骑上自行车飞快朝教室奔。
当他骑到一个下坡向右转弯的路段时,本来车速已很快但他还觉得慢,又猛踩了几下,就在这时迎面来了一辆小轿车,因车速太快避让不及,连人带车掉进了路旁的水沟里,致使右胳膊骨折,自行车摔坏。
例二:2001年6月的某天下午四时许,一辆运送基建材料的卡车驶入某大学校园,时值大学生下课,加之校园(老校区)内道路比较狭窄,驾驶员又疏于观察,将一名骑自行车的学生撞倒在地,致头部重伤,不治身亡。
例三:广东某高校李某近视眼,他喜欢戴着耳塞边听音乐边走路看书,有时车到跟前才发觉,他却当成耳边风,2001年11月的一天下午,他和往常一样边听音乐边走路看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汽车呜笛他丝毫沒有避让的意思,结果司机紧急刹车还是将他撞伤,所幸性命无忧。
(四)、交通安全教育对我的积极作用:1.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安全意识,尤其是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安全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遍及我们的生活,须知致命的伤害就来自一丝的马虎;2.深切认识中国高校交通安全的现状,尽管学校以及政府都已经加强了这一方面的管理,但要实质性地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大学生自身着手;3.通过对一些交通事故视频的观看,深刻认识到生命之脆弱,更加珍爱生命;4.明确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优异的成绩,还要有健全的人格;5.认识到自己即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起自己在交通安全教育普及中的使命。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两性途径“艾滋病”(一)、艾滋病的概念及两性传播的艾滋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语缩写AIDS 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
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
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交传播,生殖器患有性病,会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险。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过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就会传播病毒。
【4】(二)、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的必要性(原因):近年来,据了解,高学历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多,而这些感染人群多数都是通过性途径被传染艾滋病的,其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有多个性伴侣。
而且,由于艾滋病潜伏期长达8—10年,有的直到毕业多年之后才开始进入发病期或有的还没有出现并发症状。
主要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致使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尤其是关于性的观念得到了解放,为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高等教育也开始了国际化步伐,不少分布于高校的留学生成为艾滋病的诱因;3.高校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性行为成为其疏减压力的一种方式,这也加大了被感染的可能;4.大学生思想观念开放,贞操、忠贞观念过时,婚前同居以及性行为在大学之间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5.部分大学生甚至将性行为作为一种猎奇行为,单纯寻求刺激;6.多数大学生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主要表现为在与别人发生性关系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三)、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实例例一:异国爱情酿“苦果”——逸飞2002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北省地质学校(中专)保送到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
大学一年级,认识了一位刚到武汉市另一高校攻读研究生的留学生,交往中,他们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2003年,两人成为恋人并发生了性关系,逸飞疯狂地学习英语,梦想着和自己的男友一起出国。
2004年3月至4月,她的梦想破灭了,她的男友不停地咳嗽,在当地的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治疗数日后,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并已发病,被遣送回国。
就在男友被遣送回国那天晚上,她忍受不了内心的恐惧,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系里的老师。
随后便遭到了学校的“不公正待遇”。
【5】例二:夏宁,一个哈尔滨男孩,“高中时,我就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男人。
”对于自己的性取向,他没有避讳。
2003年,考到北京某大学后,他经常登录网上的同性主题聊天室。
和普通的同性恋者不同,当有人半开玩笑地说“睡一晚就能拿钱”时,他没有选择拒绝。
性工作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频繁出入酒吧、KTV,在高档场所消费,攀比穿名牌……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2006年,37度的低烧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低烧、腹泻、淋巴结肿胀……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的他前往朝阳区疾控中心进行HIV抗体检测。
当检测化验单递到面前时,HIV抗体一栏中的“阳性”二字,让他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自己真的感染了艾滋病!从此注定他的人生不再完美。
【6】(四)、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对我们的积极意义1.加强了对艾滋病这一世界杀手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一些基本方法;2.强化自身的疾病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健康,须知关乎健康无小事,学会照顾自己;3.深刻认知同居以及婚前性行为的可怕后果,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允许这类情况发生在自己的身上;4.明确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应有的责任意识,要知道性爱伴随责任而来,否则不但是对他人的侮辱,自己也会因此而遭遇不幸;5.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了解艾滋病的基础之上,要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同时尽己所能普及艾滋病防护知识。
总结:以上只是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的两个非常具体的方面作了简要论述,可以看到,安全隐患存在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之中,而且随着高校、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情况有加强的趋势。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素养的大学生除了要求政府、学校维护和净化我们的生存的客观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自我的安全防护意识,避免因自身的失误所带来的伤害。
须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7】居安思危,方可保全自身。
生命即是一切,年轻的生命,更是一切的一切。
参考文献:【1】万德义张俊生徐清波:《大学生安全知识新编》,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2】《武汉晚报》2003年第十五期第七版;【2】《上海交通安全报》2009年1月第五期第二版;【4】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多学科视野下的艾滋应对》,2007年9月【5】王明旭,陈永华:《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案例集》,北京,2006年12月;【6】王明旭,陈永华:《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案例集》,北京,2006年12月;【7】孔子语录:《论语·卫灵公》春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