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都城变迁
西安:西周、西汉 洛阳:东周、东汉、魏(三国时期)、西晋、北魏、 唐 开封:魏(战国中期)、梁晋汉周(五代) 北宋 北京:元、明、清 南京:东晋、吴(三国时期)、宋齐梁陈(南朝)、 南唐、民国
总体方向及趋势
西安→洛阳→开封→北京 先以东西向为主,西安 →洛阳→开封 后以南北方向交替的变 换,杭州→南京→北京
军事,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内 少数民族在历代都城变迁中发挥的作用不可 忽视 各种政治势力在都城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合适的区位,没有绝对 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李炳均、刘敬坤:《关于历代建都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建都特点的初步 研究》, 第39页,《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叶骁军:《都城论》,第8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剑雄:《葛剑雄自选集》,第11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德岑.古都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162. 史念海.《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A]· 史念海· 中国古都研究(第四集)[C] 》.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87.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J].历史教学问题 1983 (3): 37-38. 马正林.论西安城址选择的地理基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0 (1): 83. 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中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版
谢谢
观看
奄→殷
北魏孝文帝迁都
平城→洛阳:
1.平城的斥力: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偏于北方一隅;土地贫瘠,
粮食不足,交通不便,运粮困难;鲜卑贵族势力网强大;民族隔阂,文 化冲突严重
2.洛阳的拉力:中原地区,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农业发达,运
输方便;镇压中原地区的暴动,减少鲜卑贵族的影响;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加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巩固统治;当时经济已十分发达
平城→洛阳
明成祖迁都北京(近海时期)
较于南京,北京的优势:
1.地理条件优越、漕运便利; 2.朱棣的“根据地”,亲信多,地方势力巩固; 3.减少南京反对派的牵制; 4.地处北方咽喉,天子戍边,震慑蒙古
பைடு நூலகம்迁都后南京的地位:陪都,保留朝廷的官僚机构(形同虚设、
作用微弱)
南京→北京
五大古都 千古兴亡
开始了迁都
都城变迁的不同时期及其各自特点
1· 三河时期(三皇五帝→商末) 2· 盆地时期(商末→宋) 3· 东移近海时期(宋→今)
盘庚迁殷(三河时期)
原因
1· 自然因素:土地肥沃→农业生产↑ 2· 政治因素:a.抑制奢侈,倡导节俭→ 缓和 阶级矛盾; b. 王权VS贵族势力→王权↑,贵族势力↓; 3.军事因素:避开反叛势力→安全性↑
迁都的一般原因
黄河流域生态破坏 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 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
迁都的主要特征
一、经历了几个各具特色的时期
二、尽可能使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
心一致 三、全国统一时期都城基本位于北方,南方 建都多在分裂割据时期
历代国都变迁的启示
国都变迁受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历代都城变迁
国都之功能
行政管理
经贸中心
交通枢纽 教学科研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 旅游观光中心 民族感情和忠诚的集结地
国都选址要素
地面要平坦开阔
水源要充足 交通要通畅 周围要山环水绕,易于防守 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 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占卜结果
当条件不符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