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与经验论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辩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中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心理学这门研究精神意识,以及人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总结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区别与联系,浅析了历史上人们对人的知识是来源于先天和推理,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这一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问题的争论。
关键词:心理学史哲学经验论唯理论1引言人是怎么认识事物,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是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探究的问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着哲学史,同样作为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这个问题也同样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同样也最具矛盾性的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了。
2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2.1唯理论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它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
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
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2.2经验论经验论。
经验论是与先验论或者唯理论相对应的。
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
认识知识是人后天习得的。
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
一切知识都是从这两种经验得来的。
如果只强调感觉的作为知识来源的作用,这一派被称为感觉论者。
如果同时还强调内省,那么,就与唯理论有一点接近。
经验论与归纳法是一脉相承的。
培根作为经验论者,提出他的思维新工具——归纳法,甚至对事物的认识要求要作到完全归纳。
可是,事实上有许多事情我们是不能够完全穷尽的,更多的时候要靠假设与设想去补充完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一部鸿篇巨著,倾作者一生的心血完成。
这里其实主要讲两个意思,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二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世界作为意志的时候,是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读完叔本华的书,你会感觉你以前所确认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那么客观。
这个世界就只是你观察到的那个世界,而换另一个人其观察到的世界并不会完全相同。
世界上人们的所作所为,也无非只是他要向这个世界表达一下他的意志。
叔本华在书中还有一句名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想做的,却不能够得到他所想要的”,人们可以依自己的意志行动,却不能够依自己的意志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人们的意志与行动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互相博弈的结果就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结果。
人的意志与这个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不会是对等的关系。
我们观察世界之所以看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样子,除了事物本身的性质外,还因为我们人类有一双比较特定的眼睛。
据说,狗眼看世界与猫眼看世界就不同于人类,这些动物的眼睛里没有能够感知色彩的生理结构,因此,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世界的形状也因为眼睛的结构与我们不同而不同。
杜威是一个典型的经验论者。
实用主义也是一种经验主义。
他尤其是认为,儿童的认识离不开他的经验,因此他提出了用儿童活动中心代替课堂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代替教材为中心。
并且强调在做中学。
3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区别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知识来源就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这里所说知识,指是带有普遍必然性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
二者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作用。
3.2认识方法或逻辑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
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
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
他指出,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我们找出新事物,现有的逻辑也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
与经验论相反,近代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
这就是笛卡儿的新的演绎逻辑。
这种新的演绎逻辑或演绎方法的基本规则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3.3认识的可靠性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问题。
经验论者认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小心到离得远东西只是由于离得远或由于别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模糊;在别情况下也是这样。
”这就把“错误”或“虚假”归咎为“判断”或“心灵”,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真实性,最终从怀疑导致不可知论。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
笛卡尔说:“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近看却是方,竖在这些塔顶上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判断有错误。
”也就是说,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入先验论误区。
4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联系而作为西方认识论哲学的两个方面,唯理论与经验论又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首先,以“理性”去反对“启示或权威”是近代哲学共同任务,也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点。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坚定地相信人类认识能力,认为在追求知识时,经院哲学是应当加以排除障碍,人类理性才是最高权威,因为知识不是天国知识而是关于自然事物知识。
人类获得自然知识目则在于运用知识于工艺技术,使知识产生实际效果,以此促进文明和进步。
为了获得自然知识,必须解决获得知识方法和途径问题。
这就是近代哲学开始阶段一个基本思想。
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代哲学在重新确立人类知识和理性权威同时,也就重新肯定了自然事物是认识对象。
第二,唯理论和经验论都颂扬人的知识和理性,知识和理性也就是人的智慧。
人的智慧能够获得关于各种自然事物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去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使人类成为自然主人和占有者。
这样,在唯理论和经验论那里,重新确立知识和理性权威就使主体意识与个体存在关系获得新意义,即意识不仅应当反映存在,而且应当在改造存在中发挥其作用。
知识和理性具有控制自然统治自然力量,这才是知识和理性权威性真正表现,这也是近代哲学基本精神又一体现。
第三,近代哲学是科学兴起后产物,所以不免受到科学方法论影响。
笛卡尔和培根是把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结合最密切人,因此,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不否认科学方法作用。
随着认识论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在于扫除了中世纪宗教愚昧和经院哲学烦琐思辨,重振人类理智权威;更重应地还在于它抛弃了古代人那种直观性和表面性思维方式。
近代认识论思维方式主应特征为:怀疑、分析和证明,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分析方法。
这也是唯理论与经验论又一共同之处。
5对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总结与诠释皮亚杰认为经验论与唯理论都是人类认识论。
皮亚杰既不是经验论者, 也不是唯理论者。
他对两者都采取了客观分析的态度。
首先, 他没有因为自己与这些传统认识论的对立而对之采取绝对摒弃的态度。
他认为经验论与唯理论都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伟大成果, 并公开承认曾受益于它们, 他自己的工作不过是这些科学成果的继续和发展。
他在《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英译本序言中写到“我不是经验论者, 因此, 我竟一开始就求助于从洛克、休漠到斯宾塞这些古典经验论的创始人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那看起来会是令人奇怪的。
这些经验论者的意图是把认识的分析放在研究认识的心理发展这个基础之上, 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他们是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某种意义上, 说发生认识论本身是经验论创始人的工作的一种发展仍然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声称我们跟他们之间具有共同传统的理由。
”对于唯理论也是如此, 皮亚杰曾经明白地表示, 康德的先验论对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甚至说他把康德范畴的全部命题重新审查了一遍,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 即发生认识论。
当然, 我们知道, 发生认识论既不同于经验论, 也不同于唯理论, 我们不可能把它归于哪一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皮亚杰是一个诚实的学者, 他坦承自己从经验论与唯理论那里学到了什么,吸收了什么, 并非持以摒弃的态度, 而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扬弃。
对经验论, 皮亚杰在肯定它的认识是后天获得的命题的同时, 特别指出了其下列缺点:第一, 经验论否认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
在经验论那里, 主体是消极被动的, 主体的认识只是客体的“摹本”。
针对洛克的“白板说”, 皮亚杰指出,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张白纸, 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能力。
人即使在婴儿期, 其头脑中尚未形成可称为人类的认识结构时, 他也具有由遗传得到的动物性的心理本能结构, 以此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针对从休漠到巴甫洛夫、桑代克的“联想说”, 皮亚杰指出, “联想说”把认识归结为主体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的堆积, 使主体认识完全受外部条件的控制, 否认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实际上, 认识的机制是同化而不是联想, 联想不过是经验的机械组合, 同化则是将经验加以改变, 整合到认识的结构之中。
皮亚杰特别批评了经验论的机械主义倾向, 指出无论白板说还是联想说, 都认为认识是主体接受客体刺激的机械反应, 认识的机制是固定不变的, 认识的发展仅仅是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