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一.文化会的展开第一次文化会 1949.7.2—7.19北平 248人。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内容和意义:①实现解放区、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有利于文艺队伍的团结②总结了五四以来的文艺工作成绩与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的总方向,提出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任务。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文联)。

评价第一次文代会:盛会、规模大、人数多;1.对五十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批判《武训传》的三个方面1.认为《武训传》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2.认为作品美化了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3.认为作品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了历史。

教训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念批判历史人物问题,对文艺创作中有争议的作品是有必要的,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学术文艺问题当代文艺创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建国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目的: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整顿,消除胡适的学术思想在思想文化界的影响。

批判《红楼梦研究》的错误1.以自然主义的唯新观念。

分析和评价《红楼梦》断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情场忏悔之作。

风格怨而不怒。

主要观念是色空,钗黛合一。

最终否定《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反封建主义倾向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

2.形式主义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替科学的分析,而且流于繁琐。

结论:1.对俞平伯的批评是必要的,积极意义是强调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

2.李、蓝他们的批评基本正确但不够全面。

批评的方式是错误的。

文学领域问题进而扩大为政治问题。

由个人扩大到全面。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1995)胡风文艺思想:1.世界进步文艺交流说。

对五四文学革命的看法。

2.精神奴役创伤说。

对现实主义的看法。

3.主观战斗精神说。

(核心)强调作家自我扩张和自我斗争,用主观去拥抱客观,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

四.双百方针与文艺界的反右斗争(一)文艺界的短暂春天1.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1.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从苏联接过写真实与干预生活的口号。

3.双百方针给文艺界带来的繁荣局面:1.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表现出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2.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

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敢于揭露生活的矛盾,突破了无冲突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李国文《改选》。

3.题材上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百花时代。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提出的一项具体政策与人们想象的自由还有一段距离。

(一)革命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革命战争史、歌颂革命、缅怀战友。

1.民主革命 20、30年代长篇《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青春之歌》杨沫1958、《三家巷》欧阳山1959、《红旗谱》梁斌1957:;短篇《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山地回忆》孙犁。

2.抗战斗争《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铁道游击队》知侠1953、《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花》冯德英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

3.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红日》吴强1957、《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林海雪原》曲波1953;短篇《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

(二)现实生活题材(反映农村生活小说比较多)1.土改后农民观念改变后:《登记》赵树理、《一架弹花机》马烽、《新事新办》谷峰2.农村合作社:《不能走那条路》李准、《三里湾》(第一部以农村合作社为题材的小说)赵树理1955、《山乡巨变》周立波、《创业史》柳青3.大跃进农村现状:《李双双小传》李准4.工业建设:《百炼成钢》艾芜、《上海的早晨》周而复、《乘风破浪》草明、《在和平的日子》杜工成5.干预生活反映人情人性:《改选》李国文、《想象深处》陆文夫、《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在悬崖上》邓友梅、《美丽》丰村注:十七年期间具有较高文学价值文学成就受群众普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一.赵树理:原名赵树礼。

小说开始于30年代(影响不大);40年代:1943《小二黑结婚》成名作、《李有才板话》1945、《李家庄的变迁》1945、《地板》1944;50年代:短:《登记》1950、《锻炼锻炼》1958、长:《三里湾》1955二.创作态度1.农民的代言人: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待发现农村中的问题,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地摊文学家”2.读者的对象:都是文化程度相当低的农民。

艺术手法:迁就传统民间艺术手法,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1934年《小二黑结婚》勇敢追求自由婚姻的根据地新青年小二黑、小芹 1945年《李有才板话》整风、土改时干部必看读物1944年《地板》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在“文艺工作会议上”陈荒煤提出“赵树理方向”作为旗帜。

A.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B.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鲜明的民族形式化、风格化,让老百姓喜闻乐见C.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表现老百姓的声音。

赵树理的小说成为新中国小说“右倾”的典型。

(二)新中国小说“右倾”的典型:1948年《邪不压正》被立为创作典型后所写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赵树理所想表现的:农村土改中流氓钻了空子,少数当权干部容易变化,从而总结土改的错误,但是一厢情愿受到批评,“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视了”1955年《三里湾》时间过后第一部描写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两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

围绕着合作社扩社、开渠工作展开。

写了阶级矛盾、思想矛盾、家庭矛盾、道路分歧、爱情纠葛。

两种形象:社会主义新人(以王玉生、王金生为代表、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落后人物(中间人物,以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为代表)批评的意见:A.认为他对农村中尖锐复杂两条路线的展示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B.对农民的革命性力量看得比较少。

C.对农村的斗争农民内部和内心的矛盾表现的不严重。

1958年《锻炼锻炼》发表于“大跃进”时代的短篇小说。

描写了以不同方式调动农村合作社社员生产积极性的社干干部的形象。

三.柳青(1912-1978)1960年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1.情节:1929年陕西关东地区下堡村蛤蟆滩2.主题: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

描写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概括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翻身解放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地创业史。

3.人物形象:主人公:梁生宝“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性格核心:渴望走共同富裕道路,带领全体农民创社会主义大业。

○1进取精神升华社会主义信念○2对党的忠诚,对私有制本能的仇视○3务实作风实干家○4作为基层干部能干、公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5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处理父子、爱情关系上表现忠厚善良、淳朴。

“三多三不足”:1.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2.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3.抒情议论多,客观描写不足。

4.《创业史》艺术特色: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最显著的特色2.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不足:过分扩大了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的斗争,简单的用阶级分析法配置人物;农业合作化中一般贫困农民的致富过程都当作资本主义斗争批判;对富农描写过分强调他们自私落后的一面,忽视了他们可能改造的一面。

四.梁斌《红旗谱》:人物形象:塑造了性格鲜明,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的农民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其醒目1.朱老忠: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并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精神,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

第一阶级乃至家族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放抗性,培养出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

第二:二十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慷慨仗义。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具有深谋远虑。

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有草莽好汉成长农民革命的英雄的历史踪迹。

五.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的形象:成长过程(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成长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双重身份(地主佃农的女儿)是其成长的依据与起点。

第一阶段: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到与余永泽相爱。

特点:1.反抗封建家庭,反抗压迫,谋求恋爱婚姻自由 2.对黑暗社会的仇恨,对底层弱者的同情3.是对自由、个性解放(余永泽身上得到肯定)。

此阶段表明林道静在选择走革命道路上,首先选择的是来自西方的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只是本能来到阶级高度)个人反抗道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形象)第二阶段:移恋卢嘉川,与余永泽决裂及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人生的阶段。

卢嘉川是林道静的革命启蒙者,是对林道静的精神上的拯救。

第三阶段:卢嘉川被铺遇害,江华成为林道静的引路人,接受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在人民革命中的锻炼成长的阶段,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江华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并通过革命实践活动培养了林道静的性格。

形象意义: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往往是从个人遭遇与理论认识开始,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似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并且通过林道静成长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

六.茹志娟:《百合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七.八.政治抒情诗:郭小川:代表作:《致大海》《望星空》《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九.李季:代表作:《我站在祁连山上》《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十.抒情散文:杨朔:代表作:《茶花赋》《荔枝蜜》《香山红叶》《雪浪花》;1959年杨朔明确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