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宁夏大学2017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
相关试题:逆向社会化(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以往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而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知识的反向传递。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化有哪些基本类型?(宁夏大学2018年研)
(2)再社会化(概念题,山东大学2017年研)
(3)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

(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4)简述社会化的五种类型。

(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5)举例说明预期社会化。

(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1)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其主要
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相对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以往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而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知识的反向传递。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什么是再社会化?
答: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选择机制是与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4.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
相关试题:
(1)简述生命历程理论。

(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
(2)试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论述题,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
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