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独立之路
緬甸聯邦的成立
制憲議會選舉如期舉行, 結果由自由同盟 執政, 翁山組織臨時政府, 接著制憲會議 通過獨立議案, 要求緬甸完全獨立. 之後, 制憲會議議長德欽努率團前往英國談判 獨立事宜, 在談判期間, 緬甸卻發生了政 治慘案. 7月19日, 翁山及6位部長在政府 秘書廳被親英敵對派暗殺. 之後, 德欽努 繼續領導政府, 通過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 脫離英聯邦而獨立. 1948.1.4緬甸聯邦正 式成立.
內戰爆發
獨立後不久, 緬甸共產黨針對英-緬協定中有關獨立後 的緬甸政府不得國有化英資企業, 英國軍事顧問團留 駐緬甸等條款有意見, 認為那不是真正的獨立, 於是 號召人民武裝起來反殖反帝以及反政府. 另一方面, Karen族等少數民族的領導人也在有關少數民族的議 題上跟緬甸政府相左, 他們也加入了武裝反政府的行 列, 如此緬甸就陷入了內戰中. 剛開始的時候, 這些反 政府的武裝力量不只佔領城鎮跟鄉村, 還向仰光逼近, 使得自由同盟政府岌岌可危. 但由於反政府力量內也 是派系紛雜, 大家的意見利益不同, 所以很快的就被 政府鎮壓, 結束了獨立初期的內戰.
多黨制議會民主時期
緬甸聯邦共和國獨立後, 自由同盟的吳努 (U Nu, 也就是德欽努)出任總理, 仿效英 國兩院制, 建立起多黨議會民主政治體制. 對內實行國有化政策(nationalization), 同 時以佛教容忍和道德來穩定國家發展, 積 極提倡佛教為國教; 對外推行中立的外交 政策. 但由於自由同盟是一個多黨聯盟, 因此執政後不久就鬧分裂, 影響政府的運 作.
民主改革失敗
SLORC維持貌貌政府的政策, 允應在局勢穩定後實行 多黨選舉. 到了1989年底, 有多達174各政黨的註冊, 其 中最大的政黨就是緬甸全國民主聯盟, 是由尼溫60年 代政變後的副手翁基(Aung Gyi), 尼溫70年代副手丁歐 (Tin Oo)將軍以及翁山蘇姬, 其中以翁山蘇姬最能擄獲 人心. 1990.5, 緬甸舉行大選, 全國民主同盟取得勝利, 得意忘形的民主同盟領袖甚至威脅將以法律制裁軍政 府官員, 軍政府馬上宣布選舉無效, 直到新的憲法誕生. 剛好1989年中國共產黨斷絕對緬共的援助, 使得緬共 內的少數民族部隊陣前倒戈, 反叛緬共內的緬族領導 者, 而跟軍方取得停火協議, 軍政府允許少數民族在個 自的地區自治. 到了1990年代中期, 更多的叛軍宣佈與 軍政府達成停火協議. 邊界局勢的穩定, 使得地方經濟 發展加速, 毒品問題嚴重, 加上軍政府被國際勞工組織 指責強迫人民勞役, 因而鼓吹西方抵制緬甸的物產, 使 得緬甸的經濟無法復甦.
緬甸式社會主義經濟政策
推行更為徹底的國有化政策: 政府無須經過法律程序, 有權把 屬於國家的生產資料全數收歸國有, 因此舉凡土地, 工商業和 金融等, 全為政府接管. 為了使國家經濟獨立發展, 培養人民自 力更生精神, 緬甸政府試圖依靠自身的資源來建設所謂的緬甸 式的社會主義. 從1962-1972年, 實行自守政策, 不接受附有條 件的外國援助, 禁止外國投資, 拒絕聘僱外國專家以及派遣留 學生出國等, 使得緬甸成為一個跟世界幾乎斷絕關係的隔絕國 度. 由於快速執行國有化政策, 使得原有的生產和流通管道被打亂, 緬甸工業陷入困境. 稻米出口量下降, 國內市場商品短缺, 物價 上揚, 黑市猖獗, 失業人口驟增, 國家財政赤字累增. 1973年, 政府對經濟政策做了一些調整, 對內放寬私人工商業 限制, 約束國營事業活動範圍, 同時開展為其20年的經濟發展 計畫, 對外恢復向世界銀行貸款, 吸收外資開發沿海是石油.
經濟不景氣與動盪的政局
80年代中, 經濟不景氣席捲全世界, 緬甸也不例外, 農 業經濟萎縮, 對外貿易惡化, 外匯存底用盡, 國家經濟 陷入困境, 人民生活頓成問題, 社會不滿再次提高. 1987年, 為擺脫經濟困境, 緬甸政府醞釀改革, 然而一 些改革措施並不見效, 反而引發社會更大的不安. 1988.3-6 1988.3-6期間, 學生, 工人和市民在仰光舉行反政府示 , , 威遊行, 遭政府強力鎮壓, 發生流血事件, 尼溫宣布仰 光等城市實行軍事管制和戒嚴. 9月, 政府突然宣布緬 幣面值25,35,75元的大鈔作廢, 引起人民更大的不滿. 不久, 政府又宣佈可以自由買賣稻米, 豆類等農作物, 引其價格攀升, 造成市場一片混亂, 到了年底, 緬甸政 府乾脆向聯合國申請列入”最不發達國家“, 以享受關 稅的優惠, 更讓人民在受到心裡的創傷, 人民走上街頭 示威抗議, 以舒發郁悶的心情.
自由同盟的分裂
同盟內部的派系鬥爭從1956年起就越來越激烈. 1958.4在國會選舉前夕, 自由同盟分裂為兩派, 同盟 轄下的工會和農會組織也一分為二, 局勢日益不安. 9 月, 吳努將政權交給尼溫將軍(Ne Wen). 尼溫上台後, 採取系列措施穩定物價, 促進國內和平 及實現公平的大選, 加緊鎮壓與逮捕反政府武裝份子, 派高級軍官接掌政府各部門, 以及對少數民族的頭人 世襲制度加以廢止. 1960年大選, 吳努再次當選為總理. 但是經濟形勢繼 續惡化, 少數民族邦甚至要求脫離緬甸聯邦獨立的分 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
議會民主的終結與一黨專政
1962.3, 尼溫將軍領導的國防軍以國內局勢惡化為由, 發動政變, 扣押朝野政黨領袖多人, 宣布廢除憲法, 議 會和高等法院制度, 建立以他為受的17名高級軍官組 成的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 作為國家最高行政與立法 機構, 議會民主正式走入歷史 1962.7, 革命委員會宣布創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成 員大多為軍官與時並, 開始所謂的緬甸式的社會主義. 到了1973年, 新憲法規定綱領黨是領導國家的唯一政 黨, 完成一黨專政的法理基礎. 新憲法也將緬甸改名 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透過在全國各地建立一 系列的群眾組織如農民協會, 工人協會, 文化工作者 協會, 退伍軍人協會等, 擴大了綱領黨的草根基礎, 鞏 固其專制領導, 其勢力幾乎涵蓋了全緬1/3的人口.
緬甸—艱難的民主道路
1988年後, 緬甸開始走出鎖國, 加入東協, 東協國家等 對緬甸的投資, 造就了製造業, 旅遊業的逢勃發展. 農 業生產量也恢復了戰前的水準, 同時也開始出口經濟 作物入咖啡, 豆類等. 直到21世紀, 軍政府還是無意解 決政權轉移的問題, 雖然1991年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 和平獎, 但她還是遭到軍政府的軟禁. 同時, 軍政府與 少數民族叛軍雖然達成了停火協議, 但並無法解決少 數民族經濟貧困問題. 1996年, 在全國民主同盟杯葛抗 議下, 軍政府終於完成了新憲法草案. 1997年, SLORC 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SPDC), 由丹瑞將軍 (Than Shwe)擔任主席, 其領導風格跟尼溫將軍時代無 異, 緬甸的民主道路還非常的艱難坎坷.
新的獨裁者—丹瑞將軍
2005年11月,丹瑞下令將首都從緬甸仰光遷至偏僻的 伐木小鎮彬馬那(Pyinmana),將其命名為內比都 (Naypyidaw),取皇家首都之意。有媒體揣測這可能是 丹瑞意圖恢復君主體制, 為自己黃袍加身的行為。 2006年丹瑞為女兒安排了一場盛大奢華的婚禮,其後 網路上流傳一段有關婚禮場面的10分鐘短片。在影片 中,丹瑞的女兒丹達瑞(Thandar Shwe)一身珠光寶氣、 奢華無比,突顯了軍方特權階級與大多數貧困人口巨 大的差距。 2007年8月緬甸政府宣佈提高汽油價格達500倍, 引起已 經水深火熱的人民的抗議. 由僧侶發起,激發廣大民眾 對僧侶們行動的支持與響應。成千上萬的僧侶游行示 威表達對軍政府的強烈不滿。媒體形容這是一場“僧 侶革命” “袈裟革命”“顏色革命”。之後軍政府實 施鎮壓.
獨立初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WWII, 緬甸3/4城鎮遭夷平, 糧食等必需品極度 短缺, 經濟癱瘓, 傳染病猖獗, 人民生活苦不堪 言. 聯邦政府採取了包括國有化一些英國公司 以及土地國有化政策來因應. 但是由於國有化 法案執行不徹底, 且到了1959年就停止實施, 且 國有化外資需要付出大筆的贖金, 也增加了政 府的財政負擔. 加上稻米價格下跌, 造成緬甸稻 米出口減少, 外匯銳減, 資金來源困難, 再加上 官員貪污腐敗, 所以1952年所制定的一些國家 繁榮計畫, 不到四年時間就一一停辦. 人民對自 由同盟政府信心動搖, 政治危機重重.
THE END
尼溫政權的結束
1988.7, 尼溫在綱領黨特別代表大會上提出辭呈. 當時 的群眾運動已經席捲全國, 局勢非常的混亂, 綱領黨只 好倉促撤換黨主席, 開始時由盛倫(Sein Lwin)將軍出 任, 但無法平息人民的抗議, 而改由文官貌貌(Maung Maung)出任, 並同意就實行多黨制舉行公投. 人民則 要求政府解散, 示威遊行的活動此起彼落. 9月18日, 以 國防部長蘇貌(Saw Maung)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政變, 成立國家法律與秩序恢復委員會(SLORC), 宣佈接管 國家政權, 實行戒嚴與禁止群眾集會活動, 並把國名改 為緬馬聯邦(Union of Myanmar). 軍人政府堅持使用武 力鎮壓反政府運動, 到1988年底, 激烈動盪的局勢才逐 漸緩和下來. 為了恢復經濟發展, 軍政府採取了系列對 外開放與對內改革的政策, 允許外資投資領域擴大, 條 件也更優惠. 緬甸市場也開始活絡起來.
英緬談判
由於反英情緒高漲, 英國最後做出讓步, 撤換總督, 新任總督同意自由同盟 交部長. 臨時政府組成後, 發表聲明要求 英國在一年內讓緬甸獨立, 否則自由同盟 代表將退出臨時政府. 1947.1, 翁山率團抵英談判, 簽訂協定, 讓 緬甸自行決定是否保持英聯邦自治領地 或完全獨立, 但協定沒有規定獨立的日期, 因此再次引起緬甸人的反英示威遊行.
獨裁封閉的政策
尼溫集黨, 政, 軍大權於一身, 他是國家最高權 力機構革命委員會主席, 也是唯一合法政黨綱 領黨主席, 更兼任總理, 財政, 國防, 司法和國民 計畫部部長. 他對外來的西方文化, 一概禁止. 為了封鎖國內消息, 嚴格限制外國記者與訪問 者入境, 控制輿論, 取消大學主修的英語課程, 進行嚴密的思想文化控制, 使得整個社會頓時 沉悶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