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英语语法复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高中英语语法复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高中英语语法复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是一种反思,而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中心环节。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自己的职业发展将大大地受限制。

而撰写教学案例恰恰是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动力来源。

现将本人教学实践中的英语语法教学案例与大家交流一下,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三(3)班的学生。

高三(3)班为理科班,男生较多,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太感兴趣。

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表现很好。

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为定语从句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及区别。

对于该内容学生半知半解,有排斥畏难心理。

尤其是当先行词一样时,该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弄清楚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2. 重点是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

随堂进行小组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更给学生以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通过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学生的作文等显示给学生看,从中获得启迪。

通过小组协作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学习成果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导入
在上课前几分钟,我播放了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周杰伦的歌《青花瓷》。

上课时,很自然地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和周杰伦。

学生们非常高兴,也非常积极地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气氛很好,也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入这节课的课题的目的。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Step 2 Review and Presentation
在第一步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该定语从句中的先行词,关系代词等,让学生复习与定语从句相关的内容,此时重点复习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然后用图片帮助学生复习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

具体做法是在屏幕上展示学生熟悉的人、物和地点,图片下给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恰当的使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填空。

教学意图: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人、物、地点的图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定语从句描述图片可帮助学生复习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同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在定语从句中何时使用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Step 3 Consolidation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我在屏幕上给出了两组先行词一样的句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最后给出答案。

事实上,学生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说明学生对此内容掌握地很好,而且学生信心很足。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答高考题型。

六、课后反思
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增大了课堂容量,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明确任务目标,站在学生角度,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低效现象,值得反思。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不到位
在呈现大量的语法规则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忙着抄写句型、看着呈现的例句,做着重复的习题,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发言,感到十分的枯燥乏味。

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缺乏趣味性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一直在机械地背诵、记忆,然后强化练习,一堂课下来,枯燥无味,老师和学生都累得够呛,实际效用无从得知。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学生的互动性相对缺乏
不少教师喜欢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且对他们肯定和表扬,渐渐的,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习惯做“看客”。

所以,小组分工必须明确,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话可说,有活可干,任务的结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