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同步教案:3.7眼睛与光学仪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同步教案: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7眼睛与光学仪器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方法。

3.了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等结构和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眼睛的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了解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构造和原理。

教学用具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玻璃片、水、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同学们都有一双眼睛,你们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出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照相机、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1.眼睛的构造提出问题:(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呢?(2)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一个怎样的像呢?课件展示:眼睛的结构结合课本P73图3-64“人眼和它的剖视图”。

让学生说说。

学生思考,观察后回答:人眼的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虹膜、水样液、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相当于蜡烛。

提问: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成像的调节提问:我们的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也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它是如何实现这种功能的呢?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通过晶状体凸度的调节,人的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课件展示:保持光屏和透镜位置不变,换上凸度不同的透镜,移动蜡烛,使它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其实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提问: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课件演示课本P74图3-65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图3-66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小结:原因是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变弱、失效。

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

远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凹,焦距变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

学生完成活动1: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思考:为什么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远视(老花)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阅读P74“信息浏览”,了解眼镜的度数。

拓展: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

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

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1/f。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 m,它的焦度就是Φ=1/0.5=2 m-1。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

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

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典例解读【例1】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人眼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焦距变长,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焦距变短,也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故正常的人眼,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不断改变晶状体的焦距(凸起程度)。

【答案】B【例2】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解析】由题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配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即凹透镜。

【答案】B【例3】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妥当的是()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D.爷爷原来是个近视眼【解析】老花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因此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当放大镜使用;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凸透镜矫正,因此爷爷是个远视眼。

【答案】D(二)影像的保存指导学生阅读活动2:认识照相机,然后回答问题:(1)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由镜头、光圈、快门和暗盒等部件组成。

)(2)照相机拍照时,要求被拍物体成像在相机内小小的底片上。

那么,底片上成的是怎样的像?利用凸透镜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像呢?(缩小的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说明:使用数码照相机时,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景时,镜头往前调,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景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的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典例解读【例4】位置固定,焦距一定的相机拍摄无水的水池底上的图案后,在水池中放满水,再用该相机拍一张水池底图案的照片,相机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相机不用调节B.相机镜头适当前移C.相机镜头适当后移D.水池底呈虚像,无法拍摄【解析】充满水的水池底部,由于光的折射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池底相对人来说变近了,如果仍然想拍到这个池底部清晰的照片,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变大,可知应该调整照相机,使镜头前伸。

【答案】B(三)眼睛的好帮手在实际生活、工作等方面,有时需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物体,如H7N9病毒,有时需要观察很远很远的物体,如观察某些天体。

利用透镜的性质,人们制成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等光学仪器。

1.显微镜活动3:认识显微镜(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基本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每组凸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

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3)原理:物体在物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的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识拓展:(1)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①拿显微镜时,要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不要单手提拿,以防目镜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显微镜不可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随意取下目镜或拆卸显微镜的各种部件,以防灰尘落入内部或发生丢失损坏等。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

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

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开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使接近物镜,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关闭虹彩光阑,复原倾斜关节和报片器位置,把显微镜放回镜箱。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2.望远镜活动4:认识望远镜(1)基本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

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2)原理:物体在望远镜的2倍焦距以外,通过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镜成的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的类型: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信息浏览”哈勃空间望远镜。

课后分别查阅更多的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典例解读【例5】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A.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B.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C.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D.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解析】放在载物片上的物体,在物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经过物镜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可看作放在目镜一侧的物体,且在目镜的1倍焦距之内,经目镜二次放大成放大虚像。

【答案】B【例6】下列关于望远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制成的B.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容易观察到较暗的星球C.我们看到远处的汽车越来越小,是因为汽车对我们的视角在逐渐减小D.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解析】“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反射式望远镜”的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

【答案】A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