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计划(网络人格)

研究计划(网络人格)

研究设计方案——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网络人格研究1.研究背景截至2013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互联网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平台(如图1-1所示)。

在个性化、社会化、互动及分享为特征的web2.0时代,社交网络迅速在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等群体中普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已接近国内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Experian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美国互联网用户27%的上网时间花在论坛和社交网站上,如Facebook、Twitter、Google+、Instagram等,也就是说,美国人每上网1小时,就有16分钟花在社交网站上。

社交网络是目前占用人们时间最多的上网活动,这表明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1-1 2009.12-2013.6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网络因其匿名性、虚拟性和时空的不一致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与传统的交往形式有所不同。

从2008年开始,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也呈现迅速增加并依赖使用的趋势,其中突出的有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等。

在各类社交网站中,人们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经营”个人主页、相册、状态、日志,并在其中与他人互动,形成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

这种文本化的、符号化的方式成为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最为主要的自我呈现方式。

自我呈现是网络人格的外在表现,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同时又能丰富和发展个人的现实人格。

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统一更能折射出完整的个人形象,反映出人的个性特征。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目的分析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自我呈现方式和网络人格的关系,通过与现实人格的对比表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2意义2.2.1 重要性揭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有利于推进完善互联网规范制度的建立。

2.2.2 创造性社交网络是最近十年的热门应用,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网络使用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

针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和网络人格的研究主要以探索性和理论性研究为主,少有定量分析和相关模型的建构。

2.2.3可行性(1)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交网络使用的核心辟体;该群体使用社交网络时间较较长;该群体分布集中易于数据的收集。

(2)由于调查的是网络行为,在互联网上开展问卷提高效率,同时增加结果的可靠性。

(3)笔者是大学生,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比较了解,而且经过三年的专业训练,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运用适当分析软件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3文献综述3.1 自我呈现自我呈现是对社会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调节和控制,可以追溯到早期信号交互作用理论(Cooley,1902;Mead,1934)。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人会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可能的情况,从而选择相应的行为塑造自己形象。

后来,在Goffman(195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首次提出“自我呈现”,他把人们看做是生活在舞台上的演员,把人际行为看做是参加者的自我呈现。

但是Goffman只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忽略了对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分析。

E. E. Jones 等人(Ingratiation , 1964 )把自我呈现扩大到包含企图控制他人对其个人特征的印象, 从而引起了心理学家对印象管理理论的兴趣。

但是社会和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呈现知识研究过程的一个干扰因素或者只能适用于广告、商业或政治领域有关的应用课题。

到了80年代,Baumeistec对自我呈现概念进行了重新剖析,把自我呈现分为“取悦观众的自我呈现”和“自我构建的自我呈现”。

并用它来揭示许多社会心理现象,引发学者对自我呈现研究的兴趣。

学者们把对自我呈现的研究兴趣从概念的好奇性地位转向人际过程的科学分析。

Snyder发展出自我监控概念, 通过外向、表演和他人导向三个因子解释表情控制和自我呈现的个体差异。

自我监控量表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常用的测量之一。

Panthus和Reid(1991)对社会赞许表的因素分析发现两个独立的成分,即欺骗性的自我呈现和自我欺骗。

随着技术的发展,学者对自我呈现的研究也从现实社会延伸到了网络虚拟社会。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特性,探讨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和互动模式。

刘中起、风笑天(2002年)共同发表的《“虚拟镜像中的真实”——网路人际互动者的自我呈现》一文中提到网络互动者经由网络虚拟社会尽情的交流信息与情感,由此达到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表露并构建起多元化的自我人格结构。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自我呈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对构建印象的选择,这种自我呈现通过自我认知及自我表露构建,一方面符合自我预期,一方面符合他人期待。

本研究选题为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和网络人格研究,我们的“舞台”就设定在社交网络上,在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和“观众”都是社交网络的用户,我们选择“演员”作为研究主体,从而去研究他们自我呈现的方式是如何构建其网络人格。

3.2人格和网络人格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论:根据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社会认知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

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

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

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神经质倾向和精神症状倾向。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

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Storm Paula , 2006)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

(黄坚厚,1999)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五大人格模型(“Big Five”model)。

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爱交朋友、亲切)、神经质(焦虑、感情脆弱)、和善性(信任、温厚)、严谨自律性(自律、有组织),和开放性(丰富想象力、创意)。

综上,现实人格是网络人格存在的基础,而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

自我呈现作为“演员”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与网络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网络人格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网络中的表现出来的比较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根据以上理论以及田荷梅归纳的常见网络人格类型(独立型、进取型、学习型、分裂型、反叛型、偏执型、表演型),本研究将网络人格分为自恋型、依赖型、分裂型。

4研究内容4.1研究对象调查者年龄分布集中,有利于比较他们在社交网络上自我呈现和网络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提高研究的信度。

大学生是成年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涉世未深,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干扰较小。

所以本次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

4.2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4.2.1 变量选择(1)自变量自我呈现方式:在文献综述中,提到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方式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用户构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露去满足自我和他人预期。

根据江爱栋(2010)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影响因素对自我呈现策略的总结,本研究将自我呈现的方式分为主动真实(在社交网络中乐于展示和分享与自己真实情况)、模糊泛化(部分真实)、假面表演(完全属于自己现实生活的另一面)。

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长和频率;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根据常亚平、朱东红(2011)所设计的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的测量量表,归纳出了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有获取信息、维持关系、拓展关系、娱乐、从众五个动机。

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年级(2)因变量网络人格类型:自恋型、依赖型、分裂型4.2.2研究假设(1)用户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方式越主动真实,其网络人格就趋向自恋型。

(2)用户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方式越趋向于假面表演,其网络人格就越趋向分裂型,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性就越大。

4.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将通过网络的方式向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计划发放**份。

问卷包含两部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主要了解性别、年级、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呈现方式调查,主要从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不同情境下大学生自我呈现方式的策略。

同时,选取一些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对研究假设进一步论证,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最后,运用SPSS统汁软件,使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检验。

4.4研究框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