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思维导图解锁——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思维导图解锁——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教 育
教 育
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的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
的
定
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含
义
特点:(1)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育
的
属
特点: 一.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社会存在就会存在教育。教育是否会因为国家的灭亡而消失?
性
国家的灭亡并不代表社会的消亡,所以不会随之消失。
教育的社
二.教育具有历史性。如:过去是纸质教材,现在的电子方式。 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会属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名称
奴隶社会 教育内容
中 国
夏、商、 西周
庠、序、校 西周出现国学、
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印度
《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
外 古埃及 斯
国 古巴 希达 腊雅 典
(东方)
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刻录普斯卡娅著《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 (2)凯洛夫主编《教育学》,国际公认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 (3)马卡连柯著《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4)加里宁著《论共产主义教育》
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1)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发
展
分化阶段
代表 人物 著作
(4)“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原则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教学中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西方: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助产术)。启发性教学、问答法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的目的就是生产和生活。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 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 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 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 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 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夸美纽 斯
(教育学 之父)
《大教学论》 (1632)-教育 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最早的一 部教育学著作
a.教学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其教思想体系根本性指导原则)。与亚里士多德呼应 b.教学制度:首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c.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d.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e.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教学方法 级智夸大独立
a.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b.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c.学校即社会 d.从做中学 e.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 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假设。
分化 阶段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的教学阶段
认为教育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
的
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
起 源
心理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 行为
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代表人物:孟禄
劳动起源说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麦丁斯基、凯洛夫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努力社会到
教
17世纪)
中国:《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主张:
育
学
创立阶段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教育重要性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的
(17世纪到18 世纪)
汉代 官学、私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中 国
隋唐
宋朝
书院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明朝
科举制(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
学堂
学校
中体西用
课程内容
废除科举(1905)
教育目的
西方 中世纪
教会学校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贯穿神学
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个别教学。
的
(4)刻板性。
发
(5)道统性。
展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如下:
(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人物
著作
教育观点
赫尔巴特 (科学教 育学之父)
杜威 (实用主义 哲学创始 人、进步 教育代表
人物)
《普通教 育学》-标 志教育学 作为一门 规范、独 立的学科 正式诞生
《民主主 义与教育》
a.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即“两学” b.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c.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d.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e.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俄社会公民
培养教士和僧侣
骑士学校 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学是以教 育现象、教育 问题为研究对 象,不断探索 并揭示教育规 律的科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现象
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 产生(研 究对象和
任务)
教育问题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一词的由来
我国“教育”一词最早/第一次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为得到天下优秀的人 才然后教育他们。
教
育 的
神话起源说
产
生
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神话起源说 特点:最古老/第一
第一个正式提出
教 育
生物起源说
文士学校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军事体育:斗拳、击剑、角力、 格斗、竞走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 操等
备注
培养为奴隶社会服务的人 才;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 教 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
培养军人与武士
培养奴隶主后代(政治家 和商人)
古代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
学校
课程特征
选拔制度
春秋战国 私学盛行 以儒、墨为主,百家争鸣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问题是推动教 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
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萌芽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还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讲师:Lucy
课程知识结构图
教育知 识与能力
教育学 心理学
宏观部分 (概述) 中观部分 (原理)
微观部分 (实践) 学生部分
学习部分
教师部分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部分 (概述)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
育
中观部分 (原理)
学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中学课程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特点:
教育的本 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