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家庭教育指导师顾问昌吉市第九小学李新梅毕业资料2011.07.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就会感觉到不能容忍,但没有及时纠正,采取不当方法促成不良习惯形成。

(社会普遍现象)好习惯是成功者的朋友,坏习惯是失败者的朋友。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好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都是坏习惯在作怪。

(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本文就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矫正不良习惯的对策提供解决的办法。

(简单介绍方法)使大家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

(研究目的)关键词:不良习惯成因对策(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

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

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更不例外了。

(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

(产生不良结果)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1.不良习惯行为表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

“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多种原因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1怠惰性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

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一切。

1.2攻击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意违反校规、与大同虚弱联合殴打同学,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1.3欺骗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考试作弊、偷窃、敲诈同学、模仿家长签字。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1.4逆反性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1.5破坏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

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1.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2、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2.1主观因素2.1.1自尊心增强,形成不良价值观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2.1.2自我意识出现,形成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2.1.3性意识觉醒,导致恐慌和盲目表现,引发超常行为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2客观因素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2.1家庭因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

家长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低下、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2.2.1.1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心理障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许多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

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缺乏一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溺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

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2.1.2不利家庭环境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2.2.1.2.1离异家庭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孩子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2.2.1.2.2“隔代监护”家庭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

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就采取极端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花钱大手大脚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2.1.2.3“留守孩子”家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常是放任自己坏习惯的滋生蔓延,不受约束的任其发展。

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人在家也很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这些“留守孩子”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差,就会出现无故逃学、旷课、欺诈弱小。

2.2.1.2.4贫困家庭许多家境贫困的家庭的家长,不能充分认识改变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没有认识到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由于家境的贫困,使这些父母的性格变得暴躁,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打又骂,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强烈不满心态,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

2.2.1.2.5富裕家庭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其享受。

大量的金钱非但没能消除孩子因缺乏父母精神之爱而产生的的孤独感,反而滋长他们胡乱花钱的不良消费习惯。

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空虚无心学习,常逃学旷课进游戏厅、台球室、网吧去玩。

2.2.1.2.6矛盾家庭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尤其在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替罪羊的孩子,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

2.3学校因素2.3.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

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3.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很多孩子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

2.4社会因素许多孩子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

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2.4.1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

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4.2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色情的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成人的不良行为也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的对策3.改变不良习惯的几点对策3.1改变自尊心强的孩子的策略3.1.1自尊心强的孩子会更在乎自己的表现、他人的评价,对于有伤自尊的行为反应也更激烈。

因此,家长应冷静对待,注意场合,多采取单独引导、正面教育的方法。

只有顾及场合,找准适合的教育时机,教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自尊心强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评教育,但是教育孩子并帮助他改正错误却是必然的,所以要求家长要讲究策略。

面对可预见性的错误,家长可进行建议性引导,即提出不同的行为方案,并告诉孩子每个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孩子自己抉择;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可采用暗示性教育法,即利用“对比”、“类比”、“联系”等方法予以暗示,让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以启发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在孩子情绪激动,对父母有逆反心理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请人代理批评,即请在孩子心目中有威望、受尊重、信得过的人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