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抗与回归_对_麦田里的守望者_主人公霍尔顿的解读

反抗与回归_对_麦田里的守望者_主人公霍尔顿的解读

在这部小说中,霍尔顿的“孤立”是他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他 对这个冷漠的世界的反抗。 但是,我们也看到,孤立虽然是霍尔顿 反抗这个世界的力量来源,但正是他大部分痛苦的根源。 霍尔顿是 个矛盾的人物,他不顾一切的需要与人接触,需要爱,但是他的那 堵愤懑的自我保护之墙又阻止他去寻找这种交流。 他抱怨社会,从 不直接地谈及他的情感,但他又不去试图发掘问题根源所在。 最终 他觉得周围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令他无法容忍, 他通过愤世嫉俗来 保护自己反抗成人世界的痛苦与失望。
学者罗世平写到:“霍尔顿为克服隔离感而产生的痛苦, 又试
外国文学
图退化的知觉尚未产生的合一状态,即人诞生前的状态。 他渴望能 返回象征自然、黑暗的子宫。 然而,霍尔顿似乎只能在幻想中寻求 这种退化性的合一状态。 他幻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更喜欢退缩到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区, 而不去面对和解决周围世界 里的复杂局面。 他对其他任何物持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而他幻 想的理想世界则是建立孩童般纯真的世界, 远离成人肤浅虚伪的 世界。 他的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反映了他的纯真,以及对保 护这种纯真的渴望,但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社会、拒绝成 长的幼稚心态。
外国文学
反抗与回归
—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解读
傅青青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 1951 年塞林格发表的唯一一部长
篇小说,被誉为二战以来“现代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部极具争议
的作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
的游荡经历, 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而主人
2 霍尔顿的回归自然
逃避是霍尔顿反抗成人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在霍尔顿一天两 夜的纽约游荡过程中,他与妓女桑妮的接触失败,他与萨丽的约会 最后竭力劝她跟他走, 以及他怀疑老师安多里尼是同性恋而离开 安多里尼的家,他总是试图在成年人的层面上与他人进行接触,但 最终又会选择逃避,退缩回自己的世界中。
在这个虚伪和“假模假式”的社会面前,霍尔顿除了选择自我 放纵、堕落、自暴自弃等方式去反抗之外,在绝望之余,他选择了逃 避现实,皈依自然。 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和对大自然的“回 归”意识非常强烈,他虽身处现代化的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中,但却 憧憬和向往与世隔绝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 他渴望公正,向 往美好与纯真,憎恨那些伪善丑恶令人作呕的“成人世界”,想做一 个忠实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参考文献: [1] 梁艳君,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反英雄”形象[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 6 ) [2] 马岚,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孤独的反抗者-- 解析塞林格
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 4 )
[3] 汪海如,一个叛逆者、牺牲者的命运-- 读塞林格的《麦田里 的守望者[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1988 ( 3 )
3 霍尔顿“反英雄”性格探究
霍尔顿作为一个“反英雄”式的反叛者形象,源于他所生存的 社会大环境。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或 50 年代 初的一个漫长的周末, 当时刚刚经历了二战洗礼的美国经济发展 更为迅猛,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产阶级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几 句矿大,金钱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 同 时,当时美国政府实行麦卡锡主义和杜鲁门主义,遏制中产主义, 国际冷战形势紧张, 战争一触即发, 社会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之 下。 大多数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美国青年沉醉于安逸和富裕的玩乐 的同时,精神匮乏空虚,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渺小无力的感觉。 他 们精神上的障碍、 对社会和对前途的失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茫然和 失落,使许多年轻人深为不安,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被称为 “垮掉的一代”,而霍尔顿则是虚伪、平庸、堕落的美国社会 “垮掉一 代”的代表。
[4] 咸世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 张介明,永恒的奥秘:回归自然-- 《麦田里的守望者》再论 [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 5 )
文学界 . 2出“反英雄”极为矛盾的 特征。 他一面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社会的情绪,一面又由于自身的生 存需要而变得软弱和消极。 但从根本上说,他有一种寻求真正有意 义的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真挚热爱的感情, 他用自己 的行动诠释了“反英雄”的内涵。
小说通过成功塑造霍尔顿这一“反英雄”形象所揭示的深刻内 涵在今天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与霍尔顿一样,许多青少年甚至成 年人,都面临着走向成熟和适应社会的问题。 霍尔顿的反叛和追寻 可以启示我们,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要始终保持积 极地态度,执着于对梦想的追寻。 同时,我们也应该接受我们所处 的社会价值观念,并竭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适应它。 我们从霍尔顿 身上学到的是我们必须相信一切美德,如真爱、纯洁和奉献精神, 我们必须珍视对自然和人类的爱, 以坚定的信念迎接一切困难和 挑战。
“有那么一群小孩在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 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 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 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
作者简介:傅青青(1989-)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雄人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史诗英 雄,悲剧英雄或是集体主义英雄,他们不具有传统英雄具备的备执 著追求真理的热情、超人的智慧和才能、坚强的生活意志、战胜困 难的非凡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急公好义的品德, 他们甚至 充当着各种困境下的受难者或是牺牲品。 如果说传统英雄是强者, 那么反英雄在一定意义上则可被称作弱者。 但是,他们无视传统, 敢于突破社会的重重束缚,对现代非人社会的对抗,对追求自我理 想的痛苦与挣扎, 对自我个性的张扬, 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地作 用。 因此,他们对社会的反抗,一方面是对传统英雄观念的颠覆,另 一方面则是对反英雄的塑造。
公霍尔顿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式代表,在绝望之余,他选
择了逃避现实,皈依自然。 本文通过分析霍尔顿的“反英雄”人物形
象,探索霍尔顿“反英雄”式反叛方式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
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反抗;反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3)01-0226-0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戴维·塞林格于 1951 年发表的 一生中最富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却在美 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许多文学评论家誉为反叛迂腐与虚伪的 “现代经典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的故事背景约为 20 世纪 50 年代, 讲述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 16 岁被潘西中学开除 后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出人于旅馆、车站,逛舞厅和夜 总会,与女朋友一起看戏、看电影、溜冰和泡酒吧。 他还曾一度想彻 底摆脱眼前那令他讨厌的一切,到西部去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由于他小妹妹菲碧的反对,他的出走计划最终落空,回家后不久 就大病了一场。
相对于“英雄”们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和达成神圣的目标勇于 牺牲的精神,霍尔顿是懦弱的。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们崇高无 私的行为,他种种“卑劣”的“行径”显然相去甚远,甚至他自己本身 就需要教育与家庭的“救赎”。 而且,贯穿小说的始终,霍尔顿似乎 一直被他周围的世界所排斥, 所欺骗。 正如他对斯宾塞先生所说 的,他觉得自己陷在生活的“另一边”,他不断试图在这个他觉得他 并不属于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最终,霍尔顿以“问题少年”的 形式对这个他认为虚伪的世界进行反抗。 他已经被三所中学开除 了,潘西中学是他就读的第四所中学,但也因五门功课中有四门不 及格而被开除。 在霍尔顿看来学校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 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而且在 学校里“一天到晚干得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 的小集团……”。 霍尔顿以他少年的率真与敏感洞察了这个“假和 平时期”的无所不假,他经常表现得像一个先知或圣人,指出周围 世界里的虚伪或罪恶。 他以无视传统、离经叛道的行为举止、言语 谈吐等方式反抗着现实社会各种虚伪丑恶,充当了“反英雄”人物 形象。
. 226 . 文学界
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它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 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 ”这是霍尔顿回答菲碧他将来要做 什么的一段话, 从他描述的这个景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霍尔顿幻 想中理想化的童年世界,以及他是如何幻想着充当纯真的保护神。 在这里,霍尔顿描画的是一个充满孩童般纯真的田园般的世界,而 他正站在分隔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悬崖”上,孩子们会从纯真 的孩童世界落入那个充满危险的虚伪而又肤浅的成人世界。 霍尔 顿痛惜纯真童年时代的流逝,又拒绝进入虚假伪善的成人世界,他 势必选择流浪、走向边缘,同时不放弃自己的使命:保护孩子,渴望 建立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自由的精神家园。 最终,霍尔顿决 定离开纽约,搭车去西部,永远不再回家或回学校。 他幻想着到一 个没有任何人认识他的地方去做一个隐士,不与任何人说话,哪怕 去一个又聋又哑的妻子。
“英雄”和“反英雄”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塑造英雄是西方文学 的伟大传统,是西方文学热衷于塑造的对象。 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形 象总是气宇轩昂,品格非凡,行为高尚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 理想与奋斗目标, 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和达成神圣的目标勇于牺 牲自我。 相对于“英雄”主义,“反英雄”则是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对 传统英雄主义的一种价值观念的重新构建。 与英雄人物相比,反英
1 霍尔顿的反抗
这部小说以一个“问题少年”为主角,是一部关于年轻人长大 成人的小说。 然而,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主人 公,因为他一直在拒绝成长,一直在进行反抗。 这一反抗的具体表 现就是所谓以“天真无邪的坦率言辞,鞭挞了虚伪、贪污腐化和道 德败坏”。 霍尔顿四次被学校开除,总是满嘴脏话、经常说谎、玩世 不恭、放纵颓废,对未来表现出完全的冷漠,而且他几乎对每个人 及每件事都要发表极端的意见。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反映了 广大青少年的理想和愿望,道出了他们的苦恼和心声,代表了当时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和处境。 因此,霍尔顿的刻画得到美国当 代青少年的共鸣,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众多的青年 把他当作心目中的英雄。 但霍尔顿的形象也引起世人争议,尤其是 他粗俗的言语,愤世嫉俗的消极情绪使这部小说一度成为禁书。 然 而 ,美 国 文 艺 评 论 家 大 卫·盖 洛 威 称 “霍 尔 顿 是 西 方 现 代 社 会 的 代 表 ,同 时 也 是 现 代 社 会 的 批 评 者 ”,他 所 表 现 出 的 强 烈 的 反 抗 情 绪 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的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