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功能材料 第3章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建筑功能材料 第3章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有机类---由有机原料制成, eg. 纤维板,泡沫塑料,软木
按物理形态分类:
22
多孔结构
层状结构
粒状结构
纤维状结构
23
常见保温隔热材料
膨胀珍珠岩
岩棉夹芯板(不燃型)
24
常见保温隔热材料
陶瓷纤维及制品
微孔硅酸钙
蜂窝板
25
重点介绍类型
轻质混凝土(轻骨料砼,多孔砼)
外墙夹心保温
外墙夹心保温即为将保温材料置于同一外墙的 内、外侧墙片之间,内、外侧墙片均可采用传统的 粘土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
1
对材料、施工要求不高
2
构造复杂、有热桥存在
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是将保温隔热体系置于外墙外 侧,使建筑达到保温的施工方法 。
① 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 ② 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 ③ 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 ④ 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⑤ 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 ⑥ 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 ⑦ 增加房屋使用面积
15
一、典型节能墙体设计方式
外墙自保温 外墙内保温 外墙夹心保温 外墙外保温
外墙自保温
加气混凝土外墙自保温系统即为加气 混凝土块或板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外墙。
1 低层建筑承重
2 框架结构填充墙
施工简单
构造柱和水平抗裂 带会增加冷热桥处 理的难度
易开裂
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将
若界面a出现冷凝水:可增加外侧的保温 能力,提高该界面的温度,以防止出现冷 凝;
若界面b出现冷凝水:可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提高隔气层的隔气能力,减少进入该 界面的水蒸气量;二是在砖墙上设置泄气 口,使水蒸气流很容易排出。
2。设置隔气层:
采用隔气层防止或控制内部冷凝是目前设计中应用 最普遍的一种措施。为达到良好效果,设计中应保证围 护结构内部正常湿状况所必需的蒸汽渗透阻。
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开始较快发展和较广泛应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
生产成本上升 生产和市场均不规范 应用技术发展滞后
14
未来发展方向:
产品发展方向
民用建筑保温材料 工业建筑保温材料
技术发展趋势
绿色化 重视“外保温”技术及制品 超轻质、多功能化 实现功能与智能兼备
(二)、防止和控制内部的冷凝:
1.材料层次布置对结构内部湿状况的影响:
同一气象条件下, 使用相同材料,但材 料层次布置不同,则 会出现不同情况。如 图10-5。
材料层布置应尽 量在水蒸气渗透的通 路上做到进难出易。
设计中也可据进难 出易原则分析和检验 所设计的构造方案的 内部冷凝情况。
如图10-6所示外墙 结构,其内部可能出 现冷凝的危险界面是 隔气层内表面和砖砌 体内表面。
室内气温已接近露点温度(如浴室、洗染间等),的高 湿房间,应力求避免在表面形成水滴掉下来,并防止表面凝 渗入围护结构的深部,使结构受潮。
3、 南方地区返潮
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北方地区显著不同,建筑状 况也有许多区别,因此地面泛潮的防止措施也与采暖建筑不 尽相同。据初步研究,要防止地面泛潮应妥善处理以下问题。 1)地面应具有一定的热阻,减少地面对土层的传热量; 2)地面表层材料的蓄热系数要小,当空气温度升高时,表面 温度能随之波动; 3)表面材料有一定的吸湿作用,以吞吐表层偶尔凝结的水分。 水泥砂浆地面、混凝土地面、水磨石地面容易泛潮; 木地面、粘土砖地面、三合土地面一般不泛潮。
建筑功能材料设计原理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一)、蒸汽渗透的计算 1.正常温度的房间 2.高湿房间 (二)、内部冷凝 1.材料层次布置对结构内部湿状况的影响 2.设置隔气层
(一)、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的措施:
产生表面冷凝的原因:室内空气湿度过高或壁面温度 过低,导致壁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而产生表面冷凝
导热系数≤0.23W/(m·K) 表观密度< 1000kg/m3 抗压强度> 0.3MPa
主要用途:
墙体和屋顶保温隔热,热工设备和管道保温,冬 季施工保温,工业高温炉窑的隔热保温
13
发展史及现状:
在发达国家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问世 二战后,蓬勃发展 科技支撑,发展迅猛 20世纪70年代,环境恶化,强制应用
保温材料置于外墙体的内侧,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
技术。
1
对饰面和保温材料的防水、耐候性等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高。
2
不需搭设脚手架。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 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
3
墙体易开裂;由于圈梁、楼板、构造柱等会引起
热桥,热损失较大。
4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对居民的日常生活 干扰较大;占用室内空间;不利于二次装修。
1、正常温度的房间:
设计围护结构时要考虑低限热阻的要求, 保证内壁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不会出现表面 冷凝现象。
2、高湿房间:浴室、游泳馆、冷库等 高湿房间:一般指冬季室内相对湿度高于 75% ,相应 室温在18-20℃以上的房间。
对于高湿房间,容易产生表面冷凝和滴水现象, 要预防结构材料的锈蚀和腐蚀等有害的湿气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泛潮现象也可能在墙面、顶棚等表面出现, 所以在一般非用水房间不宜采用不透汽材料作内饰面。
为避免围护结构内部受潮,高湿房间围护结构的内表面 应设防水层;对于间歇性处于高湿条件的房间,为避免 凝水形成水滴,围护结构内表面可增设吸湿能力强且本 身又耐潮湿的饰面层或涂层。
对于连续处于高湿条件,又不允许房顶内表面的凝水 滴到设备和产品上的房间,可设吊顶(吊顶空间应与室 内空气流通)将滴水有组织地引走,或加强屋顶内表面 的通风,防止形成水滴。
二、保温材料的基本特性
保温隔热机理:
热的传递
热传导
空气对流
热辐射
多孔型/纤维型
反射型
➢ 气孔阻挡,增大总的传热路线 热传导速度减缓 ➢ 高热反射率(IB/IO)
➢ 低导热系数气体传热 增大气孔传热阻力
21
常见类型
按材质分类:
无机类---用矿物原料制成, eg.多孔砼,岩(玻璃)棉,膨胀珍珠岩(蛭石)
3.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汽沟道
设置隔汽层虽能改善围护结构内部的湿状况,但有 时并不一定是最妥善的办法,因为隔汽层的隔汽质量在施 工和使用过程中难以保证。为此,在围护结构中设置通风 间层或泄汽通道。
第3节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概述
战略意义:
建筑节能的物质基础 缓解能源危机,提高人民居住水平
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