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以及自我尊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时,才会持续不断努力,具有对自我实现的较高追求。

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虽各有差异,但他们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需要,即尊重的需要,这一需要不仅贯穿在他的学习、生活以及一生发展当中,也是他各种需要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需要。

只有当这一需要得到满足时,小学生才会有更高的追求。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强烈起来。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表现强烈,渴求老师、同学的关心和认可,从而学会关心,学会自我调控,学会团结协作。

如果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学习的主动参与时,就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感到需求的无望,而失去尊重的心理,形成心理上的压抑感,导致厌学,形成学习障碍,导致学习心理的扭曲,导致缺乏学习行为上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在探索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我重视从学生心理需求入手,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注重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努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学习等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领域。

学生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因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心理优化的主要阵地。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兴趣、愿望、自信的心理出发,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需求。

教师的导入要新颖、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教师的教学组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要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而学会学习方法,又要给学生创设自学机会,让他们自我探讨,再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学会自我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如在讲解《秉笔直书》一课时,教学新课文开始,首先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大家知道太史在古代是干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于五个太史的一个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

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想学习,施教之功,先在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大地的话》的开课,先安排了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安排质疑后,教师这样导入:大地是万物的母亲,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有着博大的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大地母亲的话。

学生被教师的语言带进课文将要描述的情境之中,很快有兴趣的读起课文来。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性提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设计《春潮》的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体现出春潮的力量来的?学生们通过读书、讨论,谈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还加进了自己想象,说的很美,很神奇。

接着教师再度提问:是什么给了春潮如此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于这种环环引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显的公开性和操作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

学习《春潮》时,激发兴趣后,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语句体会春天的不可抗拒。

从而,将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应达到的要求,以及需注意的地方,清清楚楚地提示给学生。

对于课文《语言的魅力》的教学目标,其中继续学习分清主次概括段意的方法这一目标,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在授课时进行了更改。

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通过学习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帮助盲老人的故事,体会语言的魅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六自然段。

这样,既淡化了分段、概括段意的训练,又明确了本课的重点就是体会语言的魅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目标明确了,学生就能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自觉控制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方面去,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目标,有序导学,学生依据目标,有序学习。

这样教与学避免了随意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创设自学机会
课堂上,努力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学。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知识作为师生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启发学生学会积极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创造的一种心理体验。

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学习。

施教之功,巧在授法。

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的关键所在。

如“自读型”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为:整体感知课文――自我阅读批注――小组议读交流――全班析读检查――师生归纳总结。

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有多样的学习形式。

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如《语言的魅力》,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全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而后,采用边读边画诗人帮助盲老人的句子,默读思考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交流,找出答案,谈出自己的理解。

接着,师生析读检查,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自由读体会、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读等形式练习,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的难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来突破。

因为情境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春天到了,可是……”这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春天到了,自然让人想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我适时的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眼里的春天。

通过交流,在孩子们眼前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并利用“看见”与“看不见”的心理反差,体会盲老人的处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美好事物,而盲老人却什么也看不见,把学生带入教材描述的情景之中。

从而理解到路人纷纷解囊相助的原因是人们对他产生了同情之心。

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把发现的日常生活中感受较深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有的学生谈到小动物的话,并与“爱护动物,人人有责”做对比,深切感到语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

有的学生谈到一些广告用语,特别是一些公益广告,给人的印象很深,起到了劝戒、督促的作用。

至此,学生已明白了“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为学生创设自学机会,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习课文,文字优美的要多品味,意境深远的要多想象,感情丰富的要多体验,寓意深刻的要多体会。

自主学习还应注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直至这种能力内化为学生本身的一种习惯,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