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核心笔记中国部分第一讲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一、石器设计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和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除了石器工具的设计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就是陶器用具的设计。
二、原始“彩陶”的设计所谓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原始彩陶设计有下列几种:1、半坡型鱼形花纹:由写实逐渐演变为抽象,可以分为草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人面鱼身盆和尖底瓶汲水器。
2、庙底沟型:装饰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鸟纹的应用更多,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3、马家窑型:点和螺旋纹的运用,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4、半山型: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旋涡纹组成装饰;二是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是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
5、马厂型: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
原始彩陶,还有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薄而光的蛋壳陶大量出现,是这类设计的突出特征。
彩陶的装饰设计,基本上是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的。
彩陶图案设计中形式法则有:立对比法、分割法、多效装饰法、双关法。
第二讲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艺术(重点)青铜器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商周时代青铜器依照它们的用途(种类)可以分为:(仅作了解,不做重点)1 、礼器:礼器又可分为:A、炊煮器,如鼎、鬲(li,音历) 等。
B、食器,如簋(gui,音轨) 、盂、簠(fu, 音甫) 、豆等。
C、酒器,如觚(gu,音姑) 、爵、觶(zhi,音志) 、尊、卣(you,音有) 、壺、觥等。
D、水器,盤、匜(yi,音仪) 等。
2 、乐器:乐器有铃、鐃、鼓、鐘等。
3 、兵器:戈、矛、鏃等。
4 、工具和车马器二、青铜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祖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三.青铜器的纹饰演变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四.青铜器风格的演变: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西周中、后期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
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和失蜡铸造法。
战国时期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凡是在实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
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五、青铜器时代风格的转变(简):A、商初——育成期——壁薄、粗糙——单层花纹,装饰少B、商末周初——鼎盛期——铜质优良、形体大、制作精——两三层花纹,形象狰狞、恐怖C、周中晚——转变期——器型减少,制作简陋——几何纹渐多,铭文大量出现D、春秋——更新期——器型多样、不受束缚——装饰华美、构思新奇E、战国——衰落期——开始转向金属器皿(如加金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六.青铜器是如何反应奴隶制的:A、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B、以青铜器可以用来体现等级制度,表明身份权力,用以维护统治秩序。
C、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D、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加: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饰,属于怪兽纹,(李泽厚学者考证其为牛头纹)通过把现实中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
饕餮纹最早见于良渚文化。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
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其特征都在突出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惧、恐惧、残酷和凶狠。
“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
第三讲秦汉时期艺术秦汉时期繁荣的艺术样式:漆器、陵墓壁画、汉阙瓦当击鼓说唱甬:1.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
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显然人物身体的比例是失调的。
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2.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
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
3. 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代漆器: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
秦、汉时代漆器工艺走向繁荣兴盛的的重要时期,当时漆器是贵重物品的代表,因它胎体轻便、方便使用、光泽美丽,甚至取代了青铜器。
秦代的漆工业承袭了春秋战国时楚、秦的风格且加以创新。
秦汉四神瓦当: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圆形装饰物.汉阙:阙,也称观,是中国古代体现封建礼仪的一种装饰性建筑。
一般两两对称地列置于宫廷、都城、祠堂、官衙、府邸、墓前以为标界。
阙以砖木结构为主,也有石阙。
书法:萌芽于战国末年的隶书至汉时已成熟。
到东汉末年,汉字篆、隶、楷、行、草基本形成。
器物上的装饰画:纹饰多卷云、卷草等,也多龙凤等神话形象;少量现实、神话题材,多数自由、活泼、流畅的抽象纹样。
汉代绘画样式: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砖)、器物装饰绘画(特点:气势和古拙)帛画的艺术特色:1、取材:很多取材于神话故事传说,受楚文化影响,充满奇幻浪漫的想象2、技法:墨线造型,设色平涂3、构图:构图多采用平列式、填充式手法,构图饱满完整,章法布局既有变化而又紧密统一。
整体上体现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之美。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作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艺术山水画从人物画背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画钟。
绘画顾恺之画作的艺术特征a) 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满足单纯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自然,提出塑造人物最高的要求:“传神写照”,并运用于艺术实践中。
b) 他意识到人物面部刻画的重要性,而这其中,又以眼睛最为关键。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人物生动传神与否,尽在“阿睹”之中。
c) 除了眼睛之外,顾恺之还注意到了其他因素,如外貌、生理特征、人物与环境等对表现人物性格和神情的影响。
d) 顾恺之认为,画人物画要想传神,不应该着眼于整个形体,而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四大画家:张僧繇:与顾恺之、陆探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特色:1. 张僧繇(音由)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张家样”。
(“四家样”:是我国最早有画派性质的样式。
)曹家样(曹仲达):心敏手运,所画佛像影响深远。
张家样(张僧繇):没骨笔法,只渲染,不勾线。
吴家样(吴道子):浓墨勾线,淡彩敷色,白描淡彩。
周家杨(周昉):工笔重彩,画风华丽。
2.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关系的“凹凸法”于绘画中,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六法”理论: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山水画兴起:魏晋南北朝以后,山水形象开始由背景变为主体,成为独立的画种。
原因: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的表现对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了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的局面。
这是个精神上极解放,人格上、思想上极自由的时期,也是富有艺术创造的时期。
艺术家们的创造从“教化”功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绘画题材扩大了,作为自然美的山川更多地进入绘画作品,使山水画的独立成为可能。
2.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创作山水画的热情。
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现自然,使中国山水画自始至终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纯客观自然景物的再现。
在他们看来,山水的美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它体现了“道”。
莫高窟壁画包括:1) 佛画像—即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是供人们供养礼拜的“神像”;2) 民间神话—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如西王母、东王公、女娲、伏羲等;3) 装饰图案—这些图案都具有象征性意义4) 故事画—是向人们宣传佛教教义,具有一定情节性的绘画;早期故事画包括:佛传故事—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因缘故事—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的因缘故事本生故事—释迦牟尼成佛前从善积德的本生故事丝绸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加强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
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并且在东西方的商品交流、宗教思想交流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书风独特;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被后人称为“书圣”。
第五讲隋唐艺术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特点: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