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看‘佛系青年’的写作指导与示例有关我看‘佛系青年’的写作指导与示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网络流行词佛系青年,指的是那些崇尚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他们的典型语言是都行可以没关系随它去等。
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请以我看‘佛系青年’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参考】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2017年12月11日石羚《人民日报》今天一早,我翻开朋友圈,被佛系的90后吓了一跳。
网友总结出佛系粉丝、佛系员工、佛系甲方甚至佛性前任,考试、恋爱、健身、网购等行为也找到了佛系的方式。
什么是佛系?举个两个简单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比如,佛系员工,被描绘成交代下来的任务从不推辞,但是也绝对不会给自己揽工作;工作质量永远保证合格,但从来不会有惊喜。
再比如,佛系恋爱,是不温不火,不会夺命追魂call,主要相处方式就是一周一两次见面。
怎么看这样的佛系?这当然跟大乘佛教所言众生皆有佛性不同,更多是网友的夫子自道而已。
像很多事情一样,我们还是可以分两面来看佛系的状态。
还原到生活场景,一方面,这可以是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性、豁达;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候的怠惰、消极。
好与不好,存乎一心。
应该说,年轻人天性是热烈的、向上的,对生活充满热忱、对世界充满好奇。
不过,佛系一词能让很多人觉得深有同感,也让人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状态。
业绩只能更快更好,成绩总要再创新高,房价高、物价贵、好工作也难找,经常要使出浑身解数,往往要委曲求全,神经总是紧绷、压力总是山大……有拼搏、有奋斗,有成功的热望、有向前的激情,不过,也难免会有缓下来、松下来的念头——毕竟弦不能绷得太紧,容易断。
所以,即便不是生活的常态,佛系一说,也承载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快与慢、进与退的思考,乃至追求。
本质上,这样的佛系人生,跟我们是谁的咆哮体,跟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吐槽,跟第一批90后脱发了,也都有些相似。
不过,佛系‘之说,在无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执著、不强求的态度,也未尝没有不愿给人添麻烦的心情。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吃饱穿暖不是问题;随缘的人生,没有大的野心和抱负;城市生活便捷,连跟人的交往都能降到最低……人们从中,也会看到世代换之后人生观、价值观的悄然型。
在佛系之前,还有个年轻人喜欢用的词——丧。
丧已经是消极了,更消极的是,连丧都懒得丧。
或许,不管想要怎样、能够怎样,年轻人终究还是要嗨起来。
毕竟,消极不是放纵,沉稳不是慵懒,有所节制不是无欲无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非无喜无悲。
不尽人事,怎能徒听天命’?Deadline迫在眉睫,佛系员工可以视若罔闻吗?希望不作、不矫情,佛系男子可以坐等爱情从天而降吗?佛系与90后相遇的背后,潜藏着保温杯泡枸杞的中年隐忧。
曾经拒斥90后这一标签的90后,或是困惑于现实,或是迷茫于选择,于是给自己贴上了佛系的标签。
积极也好消极也罢,佛系跟不久前流行的油腻一样,也不过是个标签,并不足以指代丰富多彩到无所不有的人生。
我们还能看到理工男、萌大叔、女汉子、社交宅、铲屎官,青年既惧怕被归类,又希望得到认同;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取暖,说到底,这或许只是年轻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定位、社会定位,在追寻人格层面、精神层面的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标签,而没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吧。
所以,不妨也佛系一下:不必太当真,也不能不当真。
这正是:事事随缘有佛性,不可遇事心如冰。
也说佛系青年2017年12月13日刘念《人民日报》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
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
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
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
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
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
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
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
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
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
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
脖子上挂饼不知道,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
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
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
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佛系生活实为逃避2017年12月18日王钟的《光明日报》近些天,关于90后崇尚佛系的讨论在网上备受。
所谓佛系,不是说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皈依佛门,而是经常沉浸于一种淡然的心态——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趋向于平静接受,对爱情也不再患得患失。
作为90后的一员,笔者看到这样的文章,却没有多少共鸣和点赞,反而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伤感。
生理年龄不大,心理年龄却步入中年,大概是当前90后面临的困局。
现实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积累足够跟生活较劲的资本,却在挑战来临时缴械投降,看似解脱,实则逃避。
难怪有人评价说,这哪里是什么佛系,明明是懒系。
不怨、不怒、不争,就是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把理想和信念当回事。
或许,不该用这么消极的语言来评判佛系90后。
一个年轻人要活得佛系,需要很多条件,并非自己的意志所能左右。
生活无忧但远非经济自由,工作稳定但上升通道狭窄,情感充实但并不轰轰烈烈,佛系青年的画像大抵如此。
他们未必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一心期待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世间最大的浪费,就是对时间的挥霍和对未来的透支。
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同龄人还没达到佛系的境界,他们依然为了社会阶层的上升而奋斗,为了一份小确幸而殚精竭虑。
应该说,佛系青年是不害怕失去的一代人。
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还算开明的教育,又有大把的机会阅尽大千世界。
打车不计较司机绕路,健身光知道走路,这是因为还有底气——至少不必为了柴米油盐费心,也觉得高血压、高血脂的油腻中年生活离自己尚远。
如果出门总要计算哪种公交换乘路线更省钱,还有什么闲情逸致谈佛系?蒋方舟化用智利诗人聂鲁达回忆录的话说,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对自己,这位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女作家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是,很多90后可不这么认为,没有沧桑恰恰成了他们最大的沧桑。
岁月静好,只缺烦恼,遭遇一点挫折就会被迅速放大,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以为暴雨将至,这是幸福,也是缺憾。
沧桑越少,越容易怕麻烦,有了小小的麻烦就急急忙忙断舍离。
追求舒适的生活,当然麻烦越少越好。
但是,躲避麻烦不是缺乏担当的借口,这一点值得朝着佛系大道上一路狂奔的每一个人谨记。
云淡风轻固然好,但别忘了世上还有长河落日的雄浑壮丽。
追求理想总是需要一些刻骨铭心,或许无缘大风大浪,但也要学会驾驭一叶轻舟。
与隐遁在千万人之中沉默寡言相比,孤独的远航、划破天际的呐喊更值得尊敬。
谁也不能阻止一个人佛系生活,但我们所处的时代还远远不能容许大多数人不争不怨。
建立有规则、有秩序的现代社会,厘清公民权利与义务,营造真正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努力。
这其中,自然包括用不那么佛系的姿态去争取理应争取的东西。
面对佛系生活,有的人找到懈怠的理由,有的人发现奋斗的方向。
人生可以不急不缓,生命却容不得随意辜负。
做大事业、有大担当、展大才干,何尝不是人生的大境界。
没有坚守的信条,佛系不如称之为懒系2017年12月19日陈之殷《中国青年报》最近一段时间佛系生活方式成了特别热门的词汇。
这个词最先火于饭圈(粉丝圈)自嘲,而变成佛系追星,不吵架、不控评(操控评论),对爱豆绯闻心如止水,偶像人设崩了就换一个爱豆追。
此后佛系又迅速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和职业,比如佛系员工、佛系公司、佛系点赞、佛系乘客、佛系外卖等等,成了90后自嘲的生活方式。
然而,与佛家真正的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同,佛系心态是求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从更深一层来说,是认识到自己欲望无法实现又无法排遣时,与世界的和解。
追星太深入,感到巨大空虚而佛系爱偶像;淘宝申诉退换货太麻烦了,自动确认收货懒得给差评;公司竞争太激烈升迁无望,本职工作绝不推辞但也绝不会主动揽活,按时按点完成但绝不会超标准做好;经营感情太累了,能自己解决绝不找对方撒娇。
佛系总令我想起心理学上认知失调的概念: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对自我的积极正面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产生不舒适感。
为了缓解这种不舒适,人们需要采取方法去化解这种失调。
很多人采取消极回应的做法。
从我可以努力改变我自己实现目标变成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干嘛要费这么大劲去实现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
这样的无欲无求内心毫无波澜一旦引起共鸣,就成了佛系的社会流行心态。
除了佛系刷屏朋友圈,这段时间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买不起房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了等文章在朋友圈热。
原本应该充满朝气,如同初升太阳的年轻人与一些形容中年人的标签紧密到一起。
在我看来,佛系正体现了陷于都市焦虑的年轻人应对第一批90后已经系列的解决之道。
挣扎在温饱线的人是不会佛的,他们要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一个容身之所,养活自己和家人。
而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年轻人在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迷茫,难以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感。
在物质世界购物、网络社交、买房、买车的成本太高,更难获得自我满足。
比起颓废生活,佛系生活倒是多了一些抗争意味:我不满意现有的生活,但我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影响庞大社会机器的运,所以老老实实完成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