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顶管方案

(完整版)顶管方案

人工顶管穿越施工方案1、施工准备1.1 施工前熟悉施工图纸,了解穿越地点的地质、地貌情况,确认穿越施工处是否存在地下光缆、电缆和地下隐蔽物。

如果存在地下隐蔽物需要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和人员确定后,采用人工开挖使隐蔽物暴露后取出;如果有电缆和光缆,要争取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同意后,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2准备好现场的各种施工用料,检查设备运行情况,要做到材料齐全,设备运行良好,方可进行穿越施工。

1.3 及时联系有关征地人员,确认是否已经和当地公路路政部门办理好“穿越施工许可证”。

1.4 在顶管穿越施工场地,布置好警戒线和警示牌。

1.5 平整施工现场场地。

施工场地一般选择在公路一侧较为平坦的施工作业带上,每处穿越点需平整场地,用于设备停放和现场材料堆放。

2、人工顶管穿越施工工艺流程人工顶管穿越施工流程图3、测量放线根据设计控制桩,用全站仪打出穿越管线的中心桩,施工作业带边线,并撒上白灰线,并确定操作坑的位置。

放出操作坑以及接收坑开挖边线,并撒上白灰线。

4、操作坑开挖顶管作业坑包括一个作业坑和一个接受坑,作业坑开挖选用单斗挖掘机进行。

选择地势平坦的一侧开挖顶管作业坑,超过4m采用分台阶开挖,深度比设计套管底深0.5m,另一侧开挖一个接收坑,深度比设计套管底深0.5m以上。

工作坑底要抄平压实,高差不超过20mm。

公路、铁路、干渠顶管平面布置图5、制作顶管靠背5.1 后座墙位于顶管工作坑内顶进方向的对面,是顶进管节的设备的支撑面,要考虑有充分的强度,在顶进中能承受顶管机的最大反作用力而不破坏。

有必要时,要浇筑厚1.0m、宽2.5m、高1.5m的C25混凝土靠背墙。

5.2 当受到顶管机的反作用力时,应使压缩变形小,当反作用力取消时,应能基本恢复原位,以充分发挥顶管机的有效冲程。

5.3 靠背表面要平直,并且垂直于顶进管道的轴线,以充分避免产生偏心受压。

5.4 根据土质情况,必要时后背墙要采取相应的支撑措施,例如加道木,加止推平台或混凝土基础,避免造成后背墙受力不均,发生倾斜现象。

6、设备安装就位在操作坑内安装轨道、顶管设备等,并进行预顶管。

顶管轨道的中心线和顶管机的中线必须与穿越套管的中心线重合。

6.1 轨道安装时将发送轨道固定在操作坑底部并校正其方向,保证两轨道之间的中心线与设计穿越套管中心线在同一垂直面上,两轨道之间的间距为0.7m-0.8m,轨面与基坑底部之间的高度为0.12m-0.15m,顶管机的尾部要紧靠在靠背墙上。

6.2 传力板采用钢板制作,作用是将顶管机的顶力均匀的分布在套管上,保证套管受力均匀,传力板的中心线与套管中心线、顶管机顶进油缸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6.3 顶管机安装在轨道上,顶管机尾部应紧靠在抗力挡墙上。

6.4工具切屑管的安装在顶进过程中,若有必要需在第一根套管的前端安装切削管。

在第一根套管上安装Φ140mm×400mm切屑管。

切屑管采用δ=10mm的钢板卷制而成,切屑管的长度约0.4m。

顶管作业坑布置图7、顶管7.1顶管设备全部安装就位后,即可开始安装第一节套管,并连接传力板、传力轴。

第一节套管紧贴前壁,开始挖土,挖到约0.5m时进行第一次顶管。

人工在套管里清理和修理,防止套管顶部悬空。

7.2 第一根套管顶进方向的准确性是顶管的关键,在顶进之前先校核套管中心线与设计中心线的偏差,其位置偏差不得超过管长的3%。

同时测量套管管顶埋深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3套管顶进作业按照掘进开挖→顶进主油缸→回收主油缸→添加顶铁→掘进的顺序循环进行。

7.4套管顶进施工采用人工掘进,电动油泵驱动顶进,人工掘进时只能在套管内进行,开挖完成后应立即顶进套管。

严禁超前开挖掘进。

7.5掘进过程中遇岩石,用风镐进行人工开挖,严禁采用爆破开挖。

7.6挖掘出的土石方采用小车运送出套管,然后采用挖掘机或小型卷扬机将土石方运送出操作坑。

7.7按照上面的顶进程序,逐根顶进套管直到套管到达接收工作坑,然后卸下工具切削管,撤出顶进设备。

顶管具体见下图:顶管作业示意图7.8套管每顶进1.0m都必须进行一次顶进方向检测,发现偏移及时纠正。

方向纠偏可以在工具管的前端底部支垫楔形垫块逐渐进行方向纠偏,方向纠偏量每次不能超过5´~20´。

7.9套管顶进允许偏差:套管顶进中心线偏差不应大于套管长度的5%。

8、接口的处理由于顶管的管材为F 型接口,顶管完毕后,对于管与管之间的缝隙,采用膨胀水泥砂浆压实填抹。

选用硅酸盐膨胀水泥和洁净的中砂,配合比(重量比)为:膨胀水泥:砂:水=1:1:0.3,随拌随用,一次拌和量应在半小时内用完。

填抹前,将接口湿润,再分层填入,压实填抹平整后,在潮湿状态下养护。

泥水平衡顶管穿越1、生产准备临时生活区建设:现场搭设帐篷,供施工人员居住。

临时办公室建设:施工现场附近租赁民房,作为临时办公用房,如果附近缺少适当民房,在施工现场搭设帐篷作为顶管临时指挥部用房。

临时用水:生活用水从附近解决,施工用水由现场降水井抽取的地下水提供。

临时用电:本工程生活用电根据现场提供的位置临时搭接,顶管机施工用电提供,建立临时供电系统,要求供电能力不小于75KW。

临时通讯:施工工地与公司总部的联系,使用移动通信设施;数据往来采用公司网上交流的方式。

临时道路:施工前先修建设备和材料进场的临时通道。

临时场地:选好弃土暂存场地及施工配套设施的安装场地;确定配浆工作区、管材暂放区及顶管辅助设施排放位置。

顶进坑布置如图所示:顶进坑平面布置示意图2、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艺流程泥水平衡顶管工艺流程3、顶管施工测量顶管施工采用连续测量与间断测量结合的方式。

连续测量:在顶进坑后方安放一台激光经纬仪,激光经纬仪按照设计顶进轴线方向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到掘进机的光靶上,机手按照激光指示路线操控机械顶进。

间断测量:每顶进一节管后,测量人员对激光经纬仪进行校核,并使用水准仪,测量已顶进管道高程偏差情况;采用水平尺测量管道水平偏差情况。

测量结果填表上报到项目部。

4、降水施工机械顶管过程中不需降水,但是在顶管工作坑开挖时需进行降水处理。

拟定采取以大口井井点降水为主、辅以工作坑内集水井明排的降、排水措施。

大口井点设在工作坑周围,沿两个侧边布置,距离坑边的边线1.5米,降水井深度20米。

顶进坑设大口井六口,接收坑设大口井四口,其平面位置如图3-4。

使用反循环钻机成孔,钻孔孔径φ600,井管使用外径DN400、内径DN300的无砂混凝土管,滤料使用3mm的豆石或石屑。

如果在工作坑开挖过程中,降水效果不好,工作面有渗水的现象时,可安装明排水设施,是在工作坑开挖面底部,设置一至二个集水井,排水与开挖同时进行,集水井直径500毫米、深1米左右,井内放水泵,地面设置D100 PVC排水干管。

当地下渗水时,排水与开挖同时进行,水泵随时将积水抽出,导入排水干管,随管道流入现况水渠中。

降水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井点放样—钻机对位—成孔—下放井管—填充滤料—洗井—下放水泵—抽水。

降水施工在工作坑开挖前7天进行,降水工作持续整个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工作坑开挖、顶管、直到工程结束。

5、工作坑占地泥水平衡顶管需开挖工作坑,工作坑分为顶进坑与接收坑。

工作井可采用沉井法施工,如遇地下水较丰富,在沉井施工前可设置双排搅拌桩止水帷幕。

●工作井尺寸计算:工作井宽:W=D+(2.4~3.2)mD:被顶进管子外径(m)工作井长:L=L1+L2+L3+L4+L5L1:管子顶进后,尾端压在导轨上的᳔小长度,混凝土管一般取 0.3m L2:每节管子的长度(m)L3:出土工作间隙,根据出土工具确定,一般为 1.0~1.5m L4:千斤顶长度L5:后背所占工作井厚度●沉井下沉力计算G1 = Ks * Tf − (G − P fw)式中 G1:需加荷载Ks:1.15Tf: 沉井井壁外侧的总磨擦阻力Pfw:地下水浮托力6、工作井(接收井)施工方法工作井(接收井)采取两次浇筑成型的方式制作,即刃脚混凝土浇震憾这到一定强度后,再浇筑上部混凝土井壁,每次浇筑均须连续施工,不留施工缝。

●做好钢模板设计计算,确保沉井筒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安全。

●脚手架搭设、钢筋笼制作安装、模板安装均应符合规范要求,特别应注意对拉螺栓定位准确与沉井平面位置准确。

●沉井下沉必须保持垂直,可根据地质状况采取不排水挖土下沉、钻吸排土法下沉和带水下沉等方法。

●沉井排土地下沉中,应加强观测,如下沉困难,及时采取措施。

7、顶力计算通常确定机械顶管总顶力,使用经验计算公式: P = NGL 其中:G — 单位长度管体自重(KN/m ) N — 土质系数 P — 总顶力 L — 最长顶距本工程管道位于粉砂层,N 取2。

8、 后背安装工作坑验收合格后,安装顶管设备,首先安装后背。

● 机械顶管后背结构为:锚喷墙+混凝土+后背铁。

● 在锚喷墙壁前垂直地面放置后背铁,后背铁与锚喷墙面之间的空隙以C10素混凝土浇灌填充。

● 顶进坑后背要有足够的强度,在顶进过程中能承受千斤顶的最大作用力; ● 后背墙表面要平顺,并且垂直于顶进管道的轴线,避免产生偏心受压。

● 后背的安装允许偏差为:垂 直 度:0.1% H ,水平扭转度:0.1% L ; 其中 H 为后背的高度,L 为后背的宽度。

9、基坑导轨安装导轨安装是顶管施工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安装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管道的顶进质量。

导轨内距的确定:22)2()2(2d DD A --=其中:A—两导轨内距(mm);D—管外径(mm),d—管壁厚(mm),这样确定的导轨顶面与管道流水面高程相同。

●在工作坑底部上铺洒一层厚约15厘米的豆石,豆石之上铺设置150×150毫米的方木,方木长度为2米,方木之间的间距为400毫米,测量每根方木的高程,使其与顶进坡度相一致。

●将钢质导轨平铺于方木之上,测量导轨的中线位置与高程偏差,其允许偏差为:导轨内距:±2mm;中心线:3mm;顶面高程:0~3mm。

●两导轨要平行、等高,或略高于该处管道设计高程,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使用30#工字钢稳固导轨,工字钢一端须牢牢抵在工作坑侧墙上,另一端与导轨焊接,每根导轨不小少三根工字钢。

●安装后导轨要牢固,不得在顶进施工中产生位移,且需设专人经常进行检查;10、顶管机就位使用50吨吊车吊装,将掘进进机轻轻放入顶进坑内的导轨上,前端距井壁约400毫米。

就位后检查掘进机的轴线是否与顶进坑轴线、导轨轴线以及主顶油缸的轴线保持一致,发现偏差立即调整。

一切正常后再进行电路、油路、注浆系统的安装调试。

11、机头入洞因地下水丰富,为防止顶管入洞时泥砂涌入工作坑,在洞门顶部须预设管棚。

在洞门之上方加设Ф32 毫米,长度 4.5米的注浆小导管,小导管之间间隔 200毫米,共设14根小导管,总宽度为2.6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