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思现状教学文档

反思现状教学文档

•3.教而不思则浅,思而不教则空——成长离不开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家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重视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反思可把实践层面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层面,反思可随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灵感火花,使之扩展为教学经验。

1)反思教材。

记得2004年的小学优质课比赛,我作为学校自然学科的参赛教师,首先参加了中云片的选拔,我讲的是《空气占据空间》,经过学校领导的多次指导和我的精心准备,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胶州市的决赛。

在研究这节课的同时,发现课本中的实验设计不太合理,我又重新设计,反复实验,结果非常好。

也就是在教学时,要忠于教材,但不要迷信教材,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这里的“实”是指教学实际。

后来我把改进方法记录下来,写成《这个实验应该改一改》,发给编辑部,先后被《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发表,课堂上的精彩片断,我也整理成《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被《内蒙古教育》发表。

2)反思教法。

四年级科学有一课是《认识岩石》,如果按照原有的设计思路教学,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但自己总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全面调动起来,经过冥思苦想之后,把活动巧妙的划分成几个板块,让学生采一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非常成功。

这一课的教学方法,先后被《教师之友》、《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科学课》四家刊物发表;类似的例子还有:《花的构造》一课被《小学教学参考》发表;《观察月球》被《小学教学研究》发表;《物体的热胀冷缩》被《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和《科学课》发表;《毛细现象》被《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发表;我设计的教具“毛细现象演示器”被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评为“第六届全国自制教具三等奖”同时被《科学课》杂志发表;以上结果,均由不断反思所致。

3)反思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有一些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例如植树、养花、饲养小动物、观察月相等),这些科学探究活动从准备、开始到结束,少则几周多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先讲后放”的模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打破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把整个探究活动分解成五个部分,变成课内课外结合,连续多次进行的特殊课堂教学结构,课内进行的主要是科学探究活动方法的指导和成果交流,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科学滕国斌: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成长与实践相伴1)常规课,教师练好基本功的平台上课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能体现专业水平的地方。

我总是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探究教学方法,把课本上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内容深入浅出,这样既有利于组织课堂,又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讲解简单机械时,我把螺丝刀、扳手、剪刀、老虎钳等工具带入课堂,让学生亲手实践,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简单机械带给人们的便利,不自觉中学会了知识。

正是由于每一节常规课的认真对待、严格要求,才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成为可能。

2)教学比赛,教师加快成长的平台无论是辅导学生竞赛,还是老师的实验课比赛、基本功比赛、教具比赛等我都全力以赴力争上游。

从教十六年来,我多次参加比赛。

一路走来,感觉到让我在专业上成长最快的,就是多次参加赛课的时候。

从自身上看,因为有比赛的压力,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这是一个让压力转化为动力过程。

从成长的条件上看,比赛的准备过程,让我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在校内,教研组同事们的聪明才智为我所用,在市里,教研员多次亲临指导,他们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从每一句课堂语言到整个教学设计,从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到整个课堂的效果,从实践到理论,他们给我提了不少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的课不断完善,使我不断进步,因此,我先后获得胶州市实验课评比一等奖,胶州市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胶州市科学学科优质课比赛一等奖、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等。

我辅导学生的作品多次获奖:赵森同学的《水上飞机》获市二等奖,王玺同学的《起重载货两用车》获市一等奖,魏翔同学的《多用车》获胶州市科技博览会一等奖,王琎同学的《夹的牢筷子》获省二等奖,我也荣获“小学生寒假小发明、小科技作品比赛”优秀辅导奖,学校被评为胶州市小学科技教育示范中心、青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航海模型活动示范学校。

所以参加比赛,是值得我们青年教师珍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付出得多,而收获会更多。

3)勤于动笔,妙笔生花勤于动笔的“勤”字含有勤记、勤写之意。

或记下平时在教育实践中的见闻和感受,或听完一堂课,或看完一篇文章,或参加一次教研活动,都随时把自己的思考用笔记下来。

只有勤于拿起笔来积累,才会“越积越厚”。

只有勤于拿起笔来“与自己较劲”,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写作材料,通过思考,在脑海中明晰,在笔下生彩。

以写促思,以思促写,使我找到了写作的主题与平时收集的材料之间的结合点。

辛勤,辛勤,“勤”又和“辛”字紧密相连,这一点我感受特别深。

一篇文章往往不是一气呵成的,有时要改上数次,有时吃饭都在思考,有时则写到深夜,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了。

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渗透着自己付出时间、心血和汗水。

因为有了兴趣,我工作着、写作着并快乐着。

于是,我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

我深深地体会到:每讲一次课、每写一篇论文、每进行一次说课、每参加一次基本功比赛都是对自己的磨练,越是多参加越能使自己知识内涵更加扎实,越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使自己迅速成长和进步。

•科学滕国斌:科学老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成长意识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成长从学习开始1)读书以明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让自己的思想大河永不枯竭,那就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经常读书,特别是阅读教育刊物,可以促进教师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将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体验、经验教训、教育技巧、创新做法等,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便于进一步的总结和交流,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因此,读书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境界,历练教学艺术,形成教学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读书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广泛接触到多方面经验,最前沿的教育理论。

例如,读我国小学自然教育的奠基人刘墨耕的书,可以领悟科学教育的真谛;读《科学课》可以懂得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课教学;读科学教育专家路培琦,章鼎儿的文章,可以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教学成果,写文章等。

2)听课以益智读书是一种个人的自主学习,它是个人与书籍无声的对话,在向书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向周围其他教师和同仁们学习,积极听课,虚心求教。

不断把其他教师的教学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其中不同的教学风格,情感特点,从而使自己能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去更加全面和丰富地理解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提高了自己驾驭教材和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为自己教学的成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研修以博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当知道如果自己只有一桶水,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学生无尽的渴求。

各级领导为我们教师创造了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使一桶水慢慢可以变成了源远流长的水。

在教研员老师的引领下,积极运用先进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积极参加参加优质课比赛、基本功比赛,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聆听专家关于教科研、教育活动的专业讲座,从而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培训使自己教育的手段、方法、技能多元起来,能熟练地操作、运用课件,把现代化教育技术融入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在教研上,问题即课题。

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不做教书匠,争取成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在日常教学中,珍惜学校提供的集体备课契机,在这个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创新,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

•科学滕国斌: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

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

这类人所看重的,只是每月工资卡上的工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吸引他们了。

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工人,学校是工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拿一样的钱,少做一点,马虎一点,钱不少,就好。

对他们而言,教育都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之所以要做,因为学校要我做,至于自己,是什么也不想做的,越轻松、越无聊,越好。

总之。

能简单就简单,能应付就应付,能把事情对付过去就好,学生素质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自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他们从来不去想的事。

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

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地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

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好不好是能力问题。

对教育工作,他们大都抱着吃良心饭的观念,觉得要对得起拿的工资,对得起一声声叫着“老师”的学生,总不能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啊,总不能拿这么多学生的未来开玩笑阿,当然,这个“前程”与“未来”,也仅止于对分数的崇拜,仅止于学生能上个好一点的中学或大学。

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

比起第一类。

他们是老黄牛,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批不完的作业,回家批。

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大会去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干得很卖力,绕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

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

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

在他们身上,有了一种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努力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们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并且,享受着探索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

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他们工作是教育,业余所从事的也是教育。

从表象来看,他们和第二类教师相近,看上去也忙个不停,但他们没有第二类教师的悲苦相,他们的身体忙碌,内心却异常轻盈,活泼。

他们的一言一行已经逐渐地和教育融为一体。

教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是教育的事,他们离不开教育。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得到教育的情感与智慧,看得到教育的希望与光明,看得到教师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就是研究型教师了!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

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积极的教育态度,就不会做第一类教师,就会超越第二类教师。

因此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认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