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PO过程中发生专利纠纷如何应对

IPO过程中发生专利纠纷如何应对

IPO过程中发生专利纠纷如何应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专利技术是否权属清晰、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是否符合科创属性等都是监管部门通常关注的重点。

因此,若在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过程中出现相关专利纠纷,必然会给发行人的申报带来较大影响,小则影响IPO申报进度,大则可能直接导致IPO申报的终止与失败。

本文将结合IPO申报中通常可能面临的几种专利纠纷,分别具体分析监管部门的相关审核要点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一、因专利纠纷暂缓上市/终止上市的案例情况经检索2020年科创板上市未过会的相关案例,其中不乏因专利纠纷问题被暂缓审议或终止上市的情形。

譬如深圳汉弘数字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过程中,上市委提出发行人被多次举报,请发行人代表说明相关情况,特别是诉讼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分析该等诉讼可能出现的不利结果是否会对发行人持续经营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后上市委做出暂缓审议的决定,该公司现已终止上市。

在上海健耕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过程中,上市委提出发行人核心技术涉及第三方专利期内产品,认定该行为属于各国专利法保护例外规定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说明不视为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具体法律依据。

最终,上市委同样做出暂缓审议的决定,该公司现已终止上市。

因此,拟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若存在专利纠纷或潜在专利纠纷,将可能对其上市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以下我们将结合科创板案例中通常涉及到的几类专利纠纷进行具体分析。

二、科创板拟上市公司通常面临的几类专利纠纷(一)专利无效纠纷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

”结合科创板审核案例情况,专利无效纠纷通常是科创板拟上市公司专利纠纷中最常见的类型。

该类纠纷的主要争议点在于争议专利被第三方主张不具备《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权授予条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1. 专利无效纠纷审核关注重点问题从科创板审核案例具体来看(如固克节能、华剑智能、敏芯股份等),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1)纠纷的主要情况、争议焦点及后续进展情况;(2)争议专利的具体应用情况及涉及的具体产品,是否为发行人的主要产品,并说明对应的营业收入、利润及比例;(3)争议专利与发行人核心技术的关系,是否涉及发行人的核心技术,以及对开展主营业务产生的影响;(4)若争议专利最终被宣告无效,对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及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发行人无法销售特定类别产品,或加剧市场竞争等情形。

基于上述,我们理解,审核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该等争议是否会影响到发行人的核心技术及其竞争力以及是否会影响到发行人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

这两方面则将影响发行人是否满足科创板上市的发行条件。

2. 主要解决思路总结(1)重点可从涉及纠纷的专利技术即使被宣告无效,也仅会导致相关技术方案进入公知领域,不会影响相关产品的正常生产销售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2)比对涉及纠纷的专利技术与发行人核心技术的相关性(通常为详尽列举相关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对应的产品),若确实不涉及发行人核心技术,则可以此论证专利纠纷不会影响到发行人核心技术的稳定性及竞争力;(3)涉及纠纷的专利技术在整体销售收入占比较低(如是),不会对发行人整体营业收入、净利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4)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布局情况。

对于可能涉及的核心技术,发行人通常不会仅申请一项专利权,而一般会申请多项专利技术并配合以技术秘密、软件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形式。

此种保护体系有利于论证当某项或某几项专利技术被宣告无效后,发行人将其技术与其拥有的其他专利组合使用,以达到不会影响发行人核心技术的技术壁垒及市场竞争力的目的;(5)若涉及纠纷的专利距离专利权保护届满时间较近,则同样可从该角度说明即使该等专利于正常到期前被判定无效,对发行人生产经营实际影响也十分有限。

(二)专利侵权纠纷专利侵权纠纷主要涉及第三方主张侵犯其拥有所有权的且未进入公知领域的专利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若专利侵权事实成立,则可能会给发行人的经营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IPO审核中,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处理。

此外,鉴于专利侵权纠纷专业性较强且面临相关诉讼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应有知识产权律师的全程参与,一方面更好地协助发行人应诉,另一方面也需为IPO过程中监管部门的问询随时提供专项核查意见,避免因证券律师的专业角度不同而导致发表的法律意见不够充分。

1. 专利侵权纠纷审核关注重点经检索敏芯股份、咏声动漫、纵横股份等相关案例,针对存在专利侵权诉讼的拟IPO企业,除了同样会就专利无效纠纷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问询外,监管部门可能对纠纷本身的关注程度及核查尺度上都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关注胜诉概率情况专利侵权诉讼中发行人胜诉的可能性通常系关注的问题之一。

就胜诉率的具体判断而言,我们看到相关案例中在对胜诉率发表意见时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拆分涉诉专利的全部技术特征并逐一进行比对,以此分析论证不构成专利侵权;另一方面则针对原告相关专利向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专利无效宣告,并以此达到发行人不构成专利侵权的目的。

(2)量化诉讼的潜在赔偿金额情况除胜诉率外,监管同样关注若侵权诉讼发行人败诉,发行人可能面临的最大赔偿金额问题。

具体来说,该等赔偿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因起诉前侵权行为导致的赔偿,另一部分则为起诉后若发行人仍持续使用涉诉专利而产生的扩大赔偿部分。

鉴于《专利法》第六十五条[1]已明确了专利侵权的赔偿金额计算方式,因此若在原告未在起诉时就具体损害赔偿数额及计算方式进行主张,且发行人对于侵权行为不具有主观恶意不应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情形下,即使认定侵权行为成立,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法院最有可能采用法定赔偿方式,即在人民币1万元至100万元的范围内酌定损害赔偿以及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的数额,单个案件的数额最高也应当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3)发生专利权侵权的原因,是否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发行人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一直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可能侵犯第三方专利技术特别是涉及多起或多项专利侵权诉讼的情况下,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可能会重点受到质疑。

结合相关案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的建立系专利纠纷问题中的高频问询重点,但回复思路则相对固定,譬如相关规则的制定、内控流程的建立、内部培训及外部联系机制的构建、开展不定期检查等。

但对于历史上专利纠纷较多的情形,专利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性同样可体现在历史上专利纠纷的胜诉率,通过此等方式并辅之相关数据,同样可达到较好的论证效果。

2. 主要应对思路结合以上审核关注重点并结合检索到的相关案例,我们理解,在拟IPO企业应对专利侵权纠纷的过程中,除上述专利无效纠纷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外,至少还有以下应对思路:(1)由知识产权律师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对发行人专利侵权诉讼的胜诉概率、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以及最不利后果下的赔偿金额及计算方式等发表明确的法律意见;(2)若经知识产权律师评估侵权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应建议发行人停止或逐步减少相关技术产品的生产,避免造成侵权范围的扩大而给发行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历史上专利诉讼较多的情形,鉴于可能引发对于发行人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质疑,则一方面可分析论证发行人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外,亦可从历史专利诉讼的胜诉率角度论证,如发行人大部分案件最终均以胜诉、撤诉或者调解结案,以说明发行人建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具有有效性。

(三)专利权属纠纷除无效及侵权纠纷外,同样常见的专利纠纷还包括专利权属纠纷。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纠纷行政调解指引(试行)》的相关规定,“专利权属纠纷,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对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问题产生争议进而引起的纠纷"。

1. 专利权属纠纷审核关注重点结合科创板审核案例情况来看(如敏芯股份、安杰思等),专利权属纠纷的原因主要系职务发明引起,即发行人的技术开发人员原任职单位主张发行人相关专利技术系该技术人员在原任职单位的相关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应归原单位所有。

这种情况下,除前述审核关注重点外,监管部门还通常重点要求发行人说明认定涉诉专利非相关技术人员原任职单位的职务发明的理由。

2. 主要应对思路参考诉讼律师的意见及法院观点仅是回复论证中的一部分,此外证券律师在帮助企业应对专利权属纠纷、回复证监会问询的过程中至少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应对:(1)核查发行人是否有较为完整的研发记录。

对于研发团队保留有专利的完整研发记录的,可作为有效证明相关专利技术的产生过程及发行人团队的智力投入情况;(2)核查争议专利的相关研发人员在原单位的入职及离职文件及从事的主要工作情况,确认是否主要从事类似技术开发职位;(3)核查上述研发人员在发行人处开发争议专利技术中的角色,是否为辅助性角色,譬如仅负责专利撰写工作等;(4)此外,为进一步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应提醒企业在前期聘用相关技术开发人员时重点关注其在原任职单位的竞业禁止情况及其在原任职单位中涉及的主要开发技术情况。

并在此后的技术开发(特别是涉及核心技术的开发)中提前做好风险隔离,若确实与其在原单位从事的技术研发工作存在相似或重合的,应在技术开发工作开始前请该等人员签署相关承诺书,防止对第三方技术的侵犯。

三、小结综上,不同的专利纠纷类型在解决应对的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专利纠纷,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审核关注重点,这也是科创板本身对核心技术及其竞争力的独特要求决定的。

在发行人遇到不同类型的专利纠纷时,证券律师应及时协助公司就纠纷类型做出判断,并配合知识产权律师结合不同类型下监管部门关注的问题重点做好核查、披露工作。

尾注:[1] 《专利权法》第五十六条:“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