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2013-2014第1学期《心理学》课平时作业.

[整理]2013-2014第1学期《心理学》课平时作业.

2013-2014第二学期《心理学》课平时作业——基础心理部分252道单选题第一章(心理学概述)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 )。

A.边缘科学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⒉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⒊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⒋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B.知、情、意过程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D.能力、气质和性格⒌在心理学史,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学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 A )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或“科学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A.冯特B.华生C.费希纳D.弗洛伊德⒍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

A.神经元B.神经系统C.大脑D.大脑皮层⒎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B )。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C.认识过程D.反映活动⒏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B )。

A.弗洛伊德B.罗杰斯C.魏特海默D.斯金纳⒐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 )。

A.皮亚杰B.华生C.马斯洛D.弗洛伊德⒑行为主义可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其中,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C )。

A.詹姆斯B.华生C.斯金纳D.冯特⒒“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任选一个,而把他培养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

”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派是( A )。

A.行为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⒓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的心理学派是( B )。

A.构造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⒔强调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认为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的是 ( C )。

A.精神分析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⒕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 )。

A.客观性原则B.自然性原则C.社会性原则D.主观性原则⒖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 A )。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⒗由被试对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引起的反应是( B )。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⒘( C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心理测验法⒙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⒚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A )。

A.个案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⒛“狼孩”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D )。

A.缺乏营养B.遗传因素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性刺激21.研究者从“期待”出发,符合自己“期待”的研究资料就采用,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结果则舍去,这种做法违背了( C )。

A.伦理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2.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 )。

A.观察法B.实验法 D.调查法C.心理测验法23.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B )。

A.观察法B.实验法 D.调查法C.心理测验法24.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 )。

A.神经元B.突触C.反射D.反射弧25.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是( B )。

A.树突B.胞体C.突触D.反射26.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叫( B )。

A.胞体B.突触C.轴突D.树突27.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 C )。

A.脑干B.丘脑C.大脑D.延脑28.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B)中枢。

A.视觉B.听觉C.言语D.感觉运动29.视觉中枢位于( D )。

A.额叶B.颞叶C.顶叶D.枕叶30.言语中枢、有意识的运动中枢位于( A )。

A.额叶B.颞叶C.顶叶D.枕叶31.大脑皮质面积约为( C )。

A.2000cm²B.2100cm²C.2200 cm²D.2300 cm²32.连接大脑两半球的宽带状的白色横行纤维称为( B )。

A.突触B.胼胝体C.扣带回D.海马33.对儿童脑电变化的研究表明,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为( B )。

A.额叶—颞叶—顶叶—枕叶B.枕叶—颞叶—顶叶—额叶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D.颞叶—枕叶—顶叶—额叶34.下列选项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 C )。

A.想象B.情感C.计算D.音乐35.人类完成思维活动的部位在( C )。

A.小脑B.中脑C.大脑D.脑干36.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是( B )。

A.反射系统B.反射弧C.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37.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是( D )。

A.反射弧B.反射C.无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38.当铃声由中性刺激物转化为食物的信号刺激,意味着动物建立了( C )。

A.反射B.反射弧C.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39.本来由一系列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出来,后面一连串反应就依次出现的现象是( D )。

A.强化B.条件反射C.第一信号系统D.动力定型40.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 C )。

A.望梅止喝B.谈梅生津C.含梅流涎D.望梅生畏41.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 B )。

A.望梅止喝B.谈梅生津C.含梅流涎D.望梅生畏42.人在过度疲劳时会打瞌睡的抑制是( B )。

A.外抑制B.超限抑制C.消退抑制D.分化抑制43.一个人聚精会神地看书,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诱导现象是(A)。

A.负诱导B.正诱导C.同时性诱导D.继时性诱导44.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 D )。

A.扩散B.集中C.正诱导D.负诱导45.一个小孩在临睡前会出现吵闹现象,即所谓“闹觉”,这种诱导现象是( C )。

A.同时性诱导B.继时性诱导C.正诱导D.负诱导46.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是( B )。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机能活动D.意识活动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⒈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或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B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型D.集中性与紧张性⒉“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 C )。

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⒊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 )。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⒋某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因而对该学科学习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长,这种注意被称为( D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⒌听钟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A )。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范围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⒍把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是指( B )A.注意的广度B.广义注意稳定性C.狭义注意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⒎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 )。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稳定⒏在注意的品质中,教师尤其擅长注意的( D )。

A.稳定性B.转移性C.范围性D.分配性⒐小明读书时能够一目十行,这是在说哪种注意品质?( B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稳定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B )。

A.指向性B.集中性C.稳定性D.分配⒒教室的布置安静简朴,尽量减少上课时的各种干扰,这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无意后注⒓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C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⒔汽车司机、交通警察、教师、演员等要保证工作顺利进行需具备( B )的能力。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转移D.注意稳定性⒕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种注意品质是( C )。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⒖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两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 D )。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⒗振动频率为( B )次/秒(赫兹HZ)的声波是人耳的适宜刺激范围。

A.16~2000B.16~20000C.2000~4000D.1000~4000⒘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 C )毫微米的可见光波。

A.250~300B.350~400C.390~800D.400~1000第二节感觉与知觉⒈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 )。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⒉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B )。

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⒊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B )。

A.理解性B.规律性C.整体性D.恒常性⒋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B )。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⒌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C )。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心理量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D )。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⒎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C )。

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能力⒏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公式为( A )。

A.K=△I/IB.I/△I=KC.K=I/I•△ID.K/△I=I(I为原刺激,△I为差别感觉阈限,K为常数)⒐( B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B.视敏度C.视野D.明适应⒑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⒒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A )。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联觉⒓“月明星稀,月暗星密”这是感觉的(A )。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联觉⒔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 D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