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摘要:由于太湖水质的污染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出台了关于拆除西太湖围网养殖,东太湖围网养殖压缩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将影响太湖周边大部分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只要通过调节水产养殖的比例和改善各种养殖的饲料配方,最大限度的减少水产养殖对太湖水质的污染以扩大养殖面积,缓解水产养殖户的经济压力和长三角地区如蟹等水产的供应。

关键词:太湖水污染、蓝藻、水产养殖、太湖蟹一、太湖的重要地位水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维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

我国水资源短缺,需求量较大,生态系统也需要水来维护。

城市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集中区域,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水资源质量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水资源不仅具有生活利用功能,还有灌溉、工业利用、生态环境利用等功能,水资源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

打开地图会发现,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

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血管”。

二、太湖附近的现状1.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湖水域受纳了大量污(废)水,水体污染严重,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区。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十五”期间,太湖湖体水质比2000年有所好转,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指标均达到“十五”计划目标,湖体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的总氮、综合营养指数指标有所改善。

太湖的总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域功能类别III类水要求但反映富营养化程度的总氮和总磷指标存在超过III类水质标准现象[1]。

(详细分析见表一)但是,2007年5月份,无锡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体变色发臭。

5月28日前后,居民用水开始感觉到明显异味,其后,情况愈加严重,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2],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太湖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010年4月17日,我们驱车去了苏州市东山镇,东山镇三面被太湖环绕,经我们实地考察,采集水样(如图二所示)并拍摄了相关照片并且对采取的水样进行研究(如图三),发现东山附近的太湖的水质并没有受到太多蓝藻的影响,在太湖的中央位置,水是很清澈的。

太湖和与太湖相连的内河的水质的差别较大,连接其的桥便成了明显的分界线。

在桥的内侧是渔船的聚集地(如图一),有部分的是纯粹的渔民,生活都在船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所以在太湖的边缘有渔民的地方蓝藻的数量较多。

桥的外侧是太湖,相较于河内,蓝藻的数量明显下降。

图一、太湖边的桥(渔船的聚集地)图二、在渔民聚集地采的水样图三、在高倍镜下的水样另外,我们在引入太湖水的东山宾馆的河(如图四)内发现污染比较严重。

(1)因为是死水,不能循环更新。

(2)较大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道内漂浮着生活垃圾,河水有些浑浊。

在河道边是公路,来往的人数相对较多。

所以,综合来说,太湖水质受人类影响较大,并且据渔民的回答,发现太湖的水质在近年来正加速恶化。

图四、引入太湖水的东山宾馆的河2.水污染主要原因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3]可分为三点:(1)尚未真正形成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2005年太湖流域废水量比2000年增加了70%,“十五”期间虽然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但产业结构和污染治理水平仍难以适应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印染、医药、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仍是流域内亟待解决的难题。

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流域排污强度依然很大。

(2)农业等非点源已成为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

太湖流域内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约为600~700Kg/公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8 Kg/公顷。

农业污染是流域氮指标超标的主要因素。

尽管近年来太湖流域推广生态养殖,但东太湖等水面仍普遍存在过度围网养殖的问题,水产养殖带来了大量的水域内源污染,成为流域众多湖泊水域环境质量难以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

(3)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仍需强化。

太湖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区域间环境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频发,部分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三、太湖水产养殖的具体现状太湖淡水养殖面积8.78 万hm2,鱼虾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白壳虾、鲚鱼为水产珍品。

太湖流域是我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全区淡水鱼产量约占全国的10%。

90年代末在东太湖还大量发展了螃蟹养殖。

[4]我们走访了几户养殖户,并跟随他们来到养蟹的池边(如图五),据我们了解:东山由前山和后山构成,前山主要由水产养殖来提供经济来源,后山主要靠果树的种植,两者的比例约为1:1。

居民养殖的种类分为:蟹(如图六)、鱼、虾、甲鱼和荷花与菱角:(1)荷花、菱角的养殖。

荷花、菱角并不是养殖在太湖中,而是在池塘中,而且是作为副业的养殖,占收入的比例很小。

(2)蟹的养殖。

在东山养殖的蟹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鱼池种养殖,得到的蟹的底板带黑色;另一种是在太湖种养殖,底板为白色。

在太湖种养殖的蟹的利润约是在鱼池中的2至3倍。

(3)鱼的养殖。

因为养殖蟹的利润约是养鱼的五倍,所以在现在的太湖看不到很多围网养殖鱼的现象,主要是养殖蟹的蟹田。

(4)虾的养殖。

虾的养殖属于自由放任型,只是在空的地方围网,投入虾苗后便不再管理,在东山,基本没有居民特地养殖虾。

(5)养殖现状。

由于利益的吸引,约从2003年起,大部分当地居民由在太湖中养鱼而转为养蟹。

根据《太湖流域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负荷分析》报告,精养鱼塘产生的CODCr的负荷为745.00kg/ha·a、NH3-N负荷为18.0kg/ha·a。

各行政区划池塘养殖面积及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见表二。

由表可知,苏州市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CODCr为34255.10t/a,NH3-N为827.64t/a。

2005年苏州市水产养殖污染物统计表[5]表二图五、当地养殖户检查蟹的情况并喂食(太湖中的蟹的围网养殖)图六、太湖蟹四、水产养殖对太湖水质的影响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水产养殖对太湖水的影响主要在于饲料的运用。

1.蟹的养殖太湖养殖蟹的饲料是以冰冻的海鱼为主,玉米,螺蛳等为辅。

在蟹田里,由于蟹的生活习性的需要,有大量的水草生长。

当冰冻的海鱼直接投入太湖中喂养时,如果气温过高或没有降雨而不能使海鱼尽快分解,便会导致水草的腐烂(如图七),而且大量投饵大水面养殖,造成太湖肥水、底泥污染和剩余饵料污染。

有机物中大量的P元素含量过高而使湖水的富营养化的程度加重,蓝藻等微生物大量滋长,并且,蟹是不吃蓝藻的,从而会使太湖的水质日趋下降。

2. 鱼的养殖鱼的养殖相较蟹的养殖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鱼的饲料为:小麦、米糠、麸皮、豆饼、鱼粉等农作物。

鱼类的饲料对太湖水质的影响较小,并且鱼类能以蓝藻为食,增强其对水质的进化作用。

3. 其他方面太湖、阳澄湖等湖泊的围网养殖面积仍然偏多,且大部分集中在水流相对缓慢、自净能力不强的湖区,加上生态养殖推广不够,投入的部分饵料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破坏。

图七、蟹池水下的水草五、政府出台的政策的影响自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后,江苏省省政府决定贯彻中央关于太湖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紧急治藻、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决定,到2007年底全部拆除西太湖围网养殖,2008年东太湖围网养殖压缩到4.5万亩,到2010年东太湖围网养殖面积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控制要求。

但是仅是西太湖两万多亩围网被全部清理干净,涉及养殖户460多户。

无疑,这项决定在治理太湖和恢复太湖水质的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也将直接导致东山一地一半的居民丢失原本的主要经济来源并且长三角地区蟹的供应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六、解决的具体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蟹的饲料和控制在太湖种养殖蟹的面积来减小蟹的养殖对太湖水质的影响,以尽量保证太湖蟹的养殖面积。

在控制好太湖水质的前提下,既保证东山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又能保证苏州及周边地区蟹的供应。

(1)在保证蟹的成长情况下,减小冰冻的海鱼的的使用,加大螺蛳和玉米等植物的使用范围,并且养殖饵料投放控制在80kg/m2以下,合理利学养殖,减少残饵的流失,提高饵料的耐水性,保证使用效率等,有效控制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减少水产养殖污染负荷。

(2)科学、合理地控制养殖规模及其空间布局。

如此能够降低水中氮、磷浓度负荷、减少水产养殖环境富营养化发生,合理确定水产养殖容量和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和养殖区,保证水域生态系统不在超负荷下运行。

(3)在太湖的周围强制规定,蟹的养殖户用五分之一的区域来种植荷花或菱角,并且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养殖鲢鳙鱼等鱼类和虾。

很多植物都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除本身可以吸收磷的化合物外,其根系的分泌物也可以促进某些嗜磷菌的生长,促进磷的施放和转化,从而间接提高净化效率[6]。

荷花为最佳选择,实验发现,一些水生植物能吸收被称为“环境激素”的有害化学物质和净化水质。

莲科植物在2个小时内能吸收溶液中大约40至50%的酞酸酯。

可以显著改善水质, 提高水体透明度[7]。

种植荷花既能够增加收入,改善水质,又能借此发展旅游业。

(4)对太湖实施生态清淤。

太湖底泥淤积较多、污染较重、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较差,如大部分用于蟹的养殖的东太湖。

要加快实施生态疏浚清淤,破坏蓝藻的“生存环境”,要通过统一规划,采用先进环保技术,科学有序地实施重点湖湾区、主要入湖河口附近水域的生态清淤。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太湖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维护太湖湖体的健康生态,能够有效地提高太湖水质。

(5)借鉴阳澄湖等其他湖泊的养殖经验以提高太湖蟹的养殖的科学性。

(6)完善有关的立法。

根据太湖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制定有关法律,加大对破坏太湖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对认真贯彻和落实法规的养殖户的实质性奖励和鼓励。

(7)健全环保监管体系。

政府加大检查的力度,从严执法,规范执法。

(8)政府定期派遣专业人士指导太湖蟹的养殖并监测太湖水质的变化。

(9)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增强全社会环境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太湖治理,多为治理太湖献计出力,多做贡献。

七、总结除了这些方案,我们还需要继续具体研究并制定出喂养太湖蟹的饲料配料方案,既要保证其科学性,能够起到最大程度的不影响太湖水质的效果,又能保证太湖蟹的质量和产量。

面对太湖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经济方面的具体问题,通过上述的具体方案,能够在保证太湖水质的基础上,保证长三角地区的蟹的供应,而且能够保证广大蟹农的经济利益不受较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