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疾病名】先天性梅毒【英文名】congenital syphilis【别名】heredolues;heredosyphilis;lues congenita;prenatal syphilis;syphilis hereditaria;胎传梅毒;先天梅毒;遗传梅毒【ICD号】P37.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先天性梅毒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

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后,轻者可正常分娩,但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病死率高,重者可流产、死胎;先天性梅毒包括早期先天性梅毒(出生前至出生后2年内发病),晚期先天性梅毒(2岁以后发病)及先天潜伏梅毒。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Glaser等报道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机率接近100%。

目前梅毒通过胎盘的途径及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多数学者认为早期由于绒毛膜郎罕细胞层阻断,母血中螺旋体不能进入胎儿4个月后胎盘建立,郎罕层退化。

螺旋体开始经胎盘,由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

现在有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有“吸附”和产生“分解酶”的功能,在孕早期就能通过绒毛膜进入胎儿体内。

近儿年通过电于显微镜检查,发现在妊娠早、中、晚各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胎盘进入脐带血感染胎儿。

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胎儿:一是经过胎盘及脐静脉血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儿梅毒,累及胎儿的各器管系统。

二是感染胎盘,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早产、新生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

【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能通过抽取羊水经PCR方法进行产前诊断,闪为PCR能选择性地将靶基因扩增106倍以上,足已知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最敏感最特异的技术。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血清学检查有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 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 R UST)、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 P H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

①筛查试验:对母亲患梅毒、临床怀疑为先天性梅毒者应进行筛查试验。

目前常用的筛查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 R L),VD R L是由美国C D C于1946年建立的,RPR是由VD R L改进发展而来。

RPR和VD R L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类脂抗原(心磷脂)的抗体(反应素)。

心磷脂不但存在于梅毒螺旋体内,也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故不仅见于梅毒,病毒感染、风湿性疾病、疟疾患者亦可阳性,属非特异性反应。

RPR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易出现假阳性。

RPR可以作为疗效观察、复发、再感染的指标。

也可以将新生儿与母亲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比较,如新生儿的RPR 滴度比母亲高4倍,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

以上试验方法均是由VD R L方法派生而来。

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梅毒的初筛和对治疗的反应评估。

②诊断试验:是梅毒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先天性梅毒。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 A):利用凝胶颗粒为载体,将其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进行标记的新的改良方法—T PP A。

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不能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可有假阴性或假阳性。

B.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 P HA):敏感性比T PP A低。

以山羊血球为载体使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标记的T P HA,方法操作简单,实验室要求低,可推广应用于基层。

而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以达到实验的要求。

C.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试验(FTA-ABS):诊断早期梅毒的敏感性较高,使敏感性达到了最佳状态,是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标准方法。

但缺点是必须使用梅毒螺旋体为抗原,而且要使用荧光显微镜,极大地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基层难以推广。

D.酶联免疫试验(EIA):上述试验多利用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近年有报道用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Tm p A)代替天然抗原,建立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

E.免疫印迹法试验: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诊断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可能优于T PP A。

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ELISA法检测特异性梅毒抗体I g M,用于诊断早期梅毒。

③暗视野检查(D ar kf ield m icroscope):使用皮损组织液直接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查找梅毒螺旋体。

④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D irect f luorescent anti-b ody testf or T.pallidu m,DFA-T P):使用荧光标记的抗梅毒螺旋体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组织液中的梅毒螺旋体。

⑤螺旋体抗体的的产生和前带现象及原因: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机体将产生两类抗体。

最先产生的是I g M抗体,以反应素抗体为主。

多在感染的第2周(最早7天)开始出现,早期梅毒接受治疗后可在3个月内消失。

晚期梅毒治疗1年之后才有可能消失,该类抗体较大,一般不会穿过胎盘(血胎屏障)传给胎儿也不易经过血脑屏障。

其次为I gG抗体,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为主,多在2~3周出现,4~5周达到高峰,这种抗体可能维持终生不消退。

但该类抗体对机体无明显保护性。

前带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部分梅毒患者由于血清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当其原血清与抗原反应时,会出现阴性的反应结果,特别是US R或RPR等絮状反应,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大量的抗体与有限的抗原位点(受体)全部结合,封闭了与形成絮状反应抗原结合的位点(受体),阻止了絮状反应的形成。

这种现象称为前带(Pro z one pheno m enon)现象。

当血清稀释后,抗原抗体比例适当即可出现絮状凝集,产生阳性结果。

所以,在血清筛选中有可能产生假阴性。

在对有血清稀释梯度的试验中,可能会减少假阳性的可能,如定量US R、RPR 等。

⑥取皮疹刮片或渗液、鼻部分泌物等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螺旋体。

(2)特殊检查进展:①长骨干骺端X线摄片:该病所导致的多发性骨病损很具特征,典型的梅毒性骨病损的X线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对称(少数可为单侧)多发性骨膜炎、干骺端炎、骨软骨炎相结合。

可见多处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

特别是发生于胫骨近侧干骺端中份的点状破坏十分常见,称为W i mb ergers征。

骨膜炎伴有骨膜下新骨形成,胫骨前侧骨膜的增生使胫骨向前呈弧形弯曲,形成所谓“军刀胫”。

先天性梅患儿长骨干骺端常出现线状低密度影,称“梅毒线”,有助于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但仍有部分患儿在早期不出现“梅毒线”。

②腹部超声:可了解肝脾肿大情况。

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报道指出40%有肝肿大,90%有脾肿大,而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

2.临床诊断进展(1)先天性梅毒:常规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类:①死产,胎儿呈浸软状态,全身各脏器具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此型罕见。

②出生时或生后4周内出现肝脾肿大,皮疹、黄疸和贫血等症状,此类患儿病死率高。

③出生时或新生儿期无症状,在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症状,如关节肿胀、假性肢体麻痹等。

早期先天性梅毒分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

RPR及T P HA阳性,具备新生儿梅毒临床特征及表现,无临床表现者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杭体滴度RPR较母亲高4倍以上或梅毒I g M阳性。

另外无临床表现者且RPR滴度低于母亲4倍以上者,母亲未经正规治疗或疗效不佳应高度怀疑新生儿梅毒。

早期有症状型先天性梅毒常在出生到生后3个月内发病,可生后立即出现症状及体征,但多于2~3周后才逐渐出现。

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其临床表现虽与后天梅毒相似,但较严重,常侵犯肝、脾、肺等脏器及危害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

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和多样化两大特点。

早期先天性梅毒主要的特点有:①早产儿多见,常有宫内营养障碍。

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脏器。

常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皮疹为紫红或铜红色浸润性斑块,带有鳞屑,掌跖部损害多表现为大疮或大片脱屑(梅毒性天疱疮);皮疹中以发生于掌跖及外阴臀部的铜红色斑疹,斑丘疹最为多见;于出生时或生后教天出现,还可见皮肤裂纹和脱皮。

运动系统病变也常见,有报道约占婴儿期梅毒82.0%,且常为首发症状。

该病所导致的多发性骨病损很具特征。

另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而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

王颍等报道,梅毒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也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脑室扩大、脑梗塞和视听通路传导站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约有1%患儿可发生神经性梅毒,表现为神志改变、惊厥和脑脊液改变等,故条件许可应行腰穿检查。

患儿多数伴贫血、血小板减低、出血、心肌损害及肝脏损害等。

晚期形态学特征多出现于2岁以后,表现为:前额隆起、短上颌骨、鞍鼻、军刀胫和神经学异常等。

国外有学者报道先天梅毒患儿远期精神、智力障碍占40%。

无症状早期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无临床表现,但是梅毒血清学RPR和T P HA可阳性,且RPR滴度高于母血4倍。

其母有梅毒病史或不洁性生活史,且梅毒血清学阳性,青霉素治疗有效。

对于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血清学检查滴度未高于母亲4倍以上,或者抗体滴度等于或低于母亲,则须于1m、2m、3m、6m及12m时随访其梅毒血清学抗体滴度,如滴度未渐下降或升高,则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成立。

近年由于孕母产前筛查的加强,产前抗生素驱梅的治疗,此型发病率较高。

患梅毒的母亲可经胎盘将非螺旋体及螺旋体I gG抗体传递给胎儿,使胎传梅毒的诊断变得较为复杂,难以解释婴儿的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结果,在胎传梅毒的诊断时应考虑以下情况:(1)母亲发现有梅毒;(2)母亲梅毒治疗是否足够;(3)婴儿的临床、实验室或X线检查有梅毒的表现;(4)婴儿的非螺旋体抗体滴度与母亲相比增高4倍以上,但未达到4倍以上时也不能排除胎传梅毒。

(2)潜伏梅毒:是指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但无任何临床表现,且脑脊液检查正常。

①早期潜伏梅毒的诊断:在就诊的过去1年内,该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确有血清学试验阳转;B.确曾有过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症状,且未经正规治疗;C.其性伴为一期或二期或早期潜伏梅毒患者。

②晚期潜伏梅毒的诊断:A.病期在2年以上的患者;B.对所有其他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患者,均应按晚期潜伏梅毒处理。

【治疗与预防方法研究的进展】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常为全身性,类似于后天性梅毒二期病变,该期最具传染性,须及时诊治。

即使出生时无症状,也需要治疗。

据报道,约60%被感染的胎儿在出生时无症状,如未经治疗,则在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疾病症状。

治疗包括药物对症及床旁隔离、补充多种维生素、保证热卡、输血纠正贫血及静滴丙种球蛋白等支持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