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王—国—《治安策》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儿子实甲行“推恩令”儿,子乙规定:诸侯
王死后,除侯嫡国长子继承王位 外,其侯他国子弟可王分国割王国嫡的长子 儿子一 守丙部统儿分辖子侯。土戊国 地侯国成儿为子侯己国列侯,由儿子郡丁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
• 1、西周:分封制 • 2、秦:郡县制 • 3、西汉: • (1)汉初(汉高祖):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七国之乱” ”(武力平定) (3)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措施:推恩令、酹金夺爵、设刺史)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
汉武帝
汉武帝(前156—前87 ),即刘彻,汉景帝子 ,公元前140—前87年在 位。在位期间,他强化 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采取了建立中朝(内朝 )、设置刺史、打击诸 侯国等强干弱枝的重要 措施,使汉朝出现大一 统的局面。
贾谊 主父偃
推恩令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 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 以义,国小则嫡亡长邪子继心承。”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 5、宋初(宋太祖)基本解决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矛盾
• (1)措施: • 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 (2)评价: • ①积极: • A改变……局面;B中央处于绝对上风; • ②局限: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做皇帝
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 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 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 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 4、唐中“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权力过度膨 胀
• 唐末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 4、唐中“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权力过度膨胀 • 唐末藩镇割据 •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北宋建立
赵匡胤
北宋建立
千秋疑案陈 桥驿,一著黄袍 便罢兵。
——清·赵翼
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 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
加强》课件
2020/8/24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 N
• 1、西周:分封制 • 2、秦:郡县制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课堂设问
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刘邦大封同姓王
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材料三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信息?
• 答: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 不断强化。
题基本解决 中央与地方问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郡县制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
• 1、西周:分封制 • 2、秦:郡县制 • 3、西汉: • (1)汉初(汉高祖)郡国并行制
课堂设问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 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 。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 发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都 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 称唐明皇,712—765年在位;在位期 间,有开元与天宝两个年号。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
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占领 长安;唐玄宗西逃入蜀,至马嵬驿,士兵哗变。唐玄宗被迫杀死杨 贵妃;7月退位,由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汉: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景帝平叛 推恩令

唐: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宋:加强中央集权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皇 秦:设丞相,百官之首 权 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与 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 相 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回光返照 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皇权极大加强
清:设军机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基本矛盾: ⒈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 力的矛盾; 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朱元璋)自己写诗道: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明朝设立内阁
明成祖
• 6、明:废氶相,设内阁(相权时代结束) • (1)明太祖(朱元璋): 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直接由皇帝掌管 • ①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 ②影响:1600多年,新高度;
• (2)明成祖(朱棣): 设内阁(仅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三冗二积), 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差
元朝 行省 制度
行省制,全称“行中书省”制,代表最高行政 机关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国家统一。这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对后世影响巨大。
• 6、元朝:行省制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之争 )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之争 )• 1、秦: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三公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
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再加个前后蜀
五代十国
• 历史典故: • “烛影斧声” 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 “金匮之盟” 母后杜太后有言:“传位于幼主,易失天下。

• 赵翼:“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 ,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 杀。”
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 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 隆56年被撤
初仅参与军务, 后发展为“军国 大计,罔不总揽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清朝设立军机处
雍正帝
清朝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 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大臣由皇帝给予“在军机大臣上 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之 命,官员任命具有临时差遣值班性质, 任命后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
批红(皇帝) 高于
票拟(内阁)
时下,古装电视剧充斥 荧屏,“正说”、“戏说”大行 其道,历史在编剧笔下随意 安排。比如《康熙王朝》中 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 明珠、索额图就分别被称为 “明相”“索相”。
凭借本节课的所学知识 ,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皇帝
处理日常 事务
• 6、明:废氶相,设内阁(相权时代结束) • (1)明太祖(朱元璋): 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直接由皇帝掌管 • ①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 ②影响:1600多年,新高度;
明朝中央集权表
阅读课本P.16倒数第三段列举 的数字,计算一下,假设朱元璋每天 工作12个小时,那他平均处理一个文 书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每小时平均要批阅17.25件文 书,相当于3分28.7秒就要处理一件 文书,他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这些国家 事务如何处理吗?
问题: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 相,你认为对吗?
内阁首辅==宰相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材料二:(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 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 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 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 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
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 有座位。

材料二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
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
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
“今削之亦反,不削
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晁错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七国之乱
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 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 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 后平定“七国之乱”。
周亚夫
窦婴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
• 1、西周:分封制 • 2、秦:郡县制 • 3、西汉: • (1)汉初(汉高祖):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七国之乱”(武力平定)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帝
两大矛盾之间权力调整: 皇权
相权
集中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地方权力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拨提示: 1、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2、人治高于法制; 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只能跪奏笔录,谕 旨撰写完毕后迅速将皇帝旨意直接传达 给中央或地方各部去执行。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乾隆朝 纂修的《大清会典》所列的官署中无“ 办理军机处”条目。
结论: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
• 7、清朝:设军机处 • (1)时间:雍正年间 • (2)职权: • (3)作用: • ①简化,提高; • ②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