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3、试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改革开放的一些政策调整之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也是因为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去孤立地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

因此,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

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

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6、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7、为什么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或政治组织代表了当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掌握了领导和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主动权。

衡量和判断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性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政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2)这也是被我们党建党80周年经验证明的正确选择。

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建立时起就是以作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大胆地探索,勇于实践,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这反映了党遵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取代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而且这种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呈现出愈来愈快的态势。

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掌握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哪个国家和哪个民族就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

8、党是如何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1)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党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这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生产管理是科学,也是知识、也是技术。

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10、试述“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1)内涵:所谓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2)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3)原因:○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3当今国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4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试述“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1)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意义:○1人才强国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集成和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又不断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战略,将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