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艺术美学教师姓名隋红研究生姓名严褒研究生学号120091411研究生专业珠宝首饰设计所在院系珠宝学院类别: B.硕士日期: 2010 年06 月12 日评语对课程论文的评语: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总成绩:评阅人签名: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背景音乐在多种镜头中的运用分析1.1 背景音乐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简称BGM),也称配乐,通常是指在电视剧、电影、动画、电子游戏、网站中用于调节气氛的一种音乐,插入于对话之中,能够增强情感的表达,达到一种让观众身历其境的感受。
另外,在一些公共场合(如酒吧、咖啡厅、商场)播放的音乐也称背景音乐。
指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作为背景衬托的音乐,通常是无人声的。
真正意义上的BGM起源于欧洲的戏曲,自电影有声化之后BGM得以迅速发展。
以BGM指代此义,多出现在动画行业。
动画界普遍认为,BGM是动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不仅需要配合画面的情节发展,还必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动画的润滑剂与推进器。
因其重要性,几乎每一部动画都会把自己的BGM抽取出来,收录进相应的原声带OST里,作为副产品发售。
1.2背景音乐适用范围(1)公共场所应用影视作品是背景乐常见载体,往往一部热播的影视作品总是伴随着优美感人的背景音乐,有的是专为其创作的,有的引用前人的名曲,背景乐以成为一部成功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吧等公共场所也往往需要背景乐来烘托气氛。
(2)家居应用数字家庭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真正的数字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应该怎么样来组建数字家庭?相信很多读者对此都还是一头雾水,而在当前平板电视大潮狂卷和高清家庭影院方兴未艾之际,有相当数量的朋友认为购买了几台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或者搭建了一个配置HTPC的高清家庭影院就实现了数字家庭,这实在是相当局限的,高清视频仅仅是数字家庭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数字家庭应该是将各种家庭自动化设备、电脑及其网络系统与建筑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确保居住安全、环境健康、信息灵通、经济合理、生活方便、服务周到,使人感觉到温馨并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智能家宅。
本文研究的背景音乐属于公共场所应用。
2.1音乐的情感体现音乐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
音乐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功能,都是以情感为中介而体现的。
音乐审美活动可使人情感的生理能量得到宣泄,并使其自然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
同时,音乐活动不仅仅能唤起接受者固有的自然情感体验,还能帮助接受者建立、培养新的情感,使接受者的原有情感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因此,在音乐活动过程中,音乐的情感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接受者的情感量的拓展,二是情感质的深化,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便能使接受主体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和完善。
所谓音乐接受者的情感在量上的拓展,是指人在接受音乐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
当作品将作曲家丰富的社会、人生、情感经历通过具体的音响展现时,当接受者在聆听或演奏(唱)这些艺术作品时,他们的情感世界往往会变得丰富起来。
例如从未有过战争经历的人,每当他们演唱或聆听到《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描写抗战的音乐作品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战争的间接感受;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当听到《百鸟朝凤》《在希望的田野上》《牧童短笛》等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音乐作品时,也会接收到一种从未感受过的乡村气息。
这些情感是接受者过去从未有过的,是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有了这些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拓展和丰富。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机能,情感本身还包含着认知因素,情感的产生必须是以认识评价为前提的。
可以说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每获得一次新的情感体验,总是与认识活动有关联。
每当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不能达到或不能满足音乐所展示的更高境界时,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就会产生,那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夸张想象力,会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会脱离音响形式而进入一种超然的审美精神境界。
他们不仅能感知音乐的情感形态,并产生情感共鸣,还能把握作品的内涵意蕴,从而使个体精神与音乐作品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并从中感悟人生,汲取人生的哲理。
新的认识产生后,往往又成为新情感产生的基础。
因此,音乐接受者接触的作品愈多,他所接受新情感的机会也就愈多,经过无数次的良性循环以后,他们的情感世界会愈丰富,认识水平也就愈来愈高。
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接受者的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而情感在质上的提高和改造,对于音乐接受者的情感体验有着特殊的意义。
音乐接受者的情感在质上的改造,首先表现在情感的升华上。
他们在接受音乐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自然情感,而自然情感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利害关系的反映,它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评价的性质,换句话说,这时的喜、怒、哀、乐都与个人的利益得失相关联。
而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在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的触动与感召下,其情感往往带有较强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这时产生的一切情感活动不带有任何利害得失因素,人的自然情感在此时已经得到淡化和消失,此时,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悲、是喜,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并给人一种“脱俗”的纯精神享受,这便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其自然情感获得升华,变成了一种高级的美的情感,如果人们长期接受这种精神的提升,那么他们的精神境界渐渐也会变得高尚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国家篇》中曾说过:“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
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人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③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在质上的改造,还表现在情感会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集中表现,作曲家原有的强烈、深邃的情感,经过音乐语言形式的加工、提炼,会变得更加强烈感人,因此,当接受者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时,他们自己原有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得深刻和强烈。
综上所述,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在得到深度情感体验的同时,其情感不但能得到宣泄,其灵魂也能够得到净化,其生命更能得到超越。
当他们从音乐作品中体验到作曲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并被之感染时,就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震荡和剧烈的情感冲击,从而使被震颤的心灵获得一种更新和再生,并且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观照社会和人生,由此而建立一种新的认识与评价人生意义的标准。
正如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
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
”2.2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法国人类学家莱维·斯特劳斯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能够解释音乐的话,就能找到一把通向所有人心灵的钥匙。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形象通过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引发心灵的共鸣,是音乐能够触动他人内心的原因。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
人们之所以喜欢并热爱音乐,是为了寻求快乐,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宣泄个人的情愫,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和心情。
“我们不仅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情感,而且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情感内容。
”①音乐家李斯特在《柏辽兹与舒曼》一文中也谈到:“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
”②音乐以情感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审美情感,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真切。
音乐在提高人的感性能力,在疏导人的情绪、宣泄人的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从快感度的品质来看,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改变人的行为趋向。
有研究表明:1.情绪和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
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都告诉我们,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体肌肉放松、心情平静,保持这种情绪学习,可以使人精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而活跃。
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乔治·洛扎诺夫(G·lozanov)认为在精神放松状态下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超强记忆,并依据这一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暗示教学法,即利用暗示、启发手段,通过听音乐、做游戏等方式,为学生设置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质,来加速学习进程。
2.情绪和情感对认识过程或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可以指引和维持行为的方向,影响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保持大脑活动的效率;而不愉快的情绪可以引起心率加快、紊乱,使人垂头丧气,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整个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
洛扎诺夫研究认为,一种具有特殊节奏的特殊形式音乐,可以导致人体的放松,而且同时诱导大脑处于机敏状态。
人类演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动物,人的情感一旦产生,总要寻求一种表现方式,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需要所决定的。
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表现、象征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
音乐作为一种载情艺术,其特点之一是在时间运动中展开和发展的,这一点与人的情感运动特点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正如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所说:“在声音和情感的本质上,存在着远近不同的相对应关系。
”例如,它们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起伏高低、节奏张弛、力度强弱、色彩浓淡等,这就是所谓的“同构关系”。
正因为这一点,才使音乐作品与听众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的产生成为可能。
例如,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会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悦;反之,一首悲哀凄凉的《江河水》,会令人悲泪如丝,愁肠寸断。
这是因为音乐的乐音运动形式与人的心理和情感有一种对应关系,从而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
《礼记·乐记》中记载:“宫动脾、商动肺、徵动心、羽动胃”,也说明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振动是极有规律的,并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共振,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以达到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