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篇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一,简要说明
莎士比亚士比亚说过:“如果子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

”各民族服饰或因生存环境、生产生活发展水平。

或因图腾标识、纪念宜先、追忆历史等文化传承与审美趣味等原因,在色彩、饰物,纹样等方面层层叠叠地堆积着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内质。

服饰以最为直观的穿戴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

比如居诠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对繁冗,偏重深色,注重刺绣,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纹样繁多;而生活在坝区的白族、傣族等衣饰则较为简便,偏好浅色,色彩趋于协调相爱,不尚纹样。

彝族小孩的虎头帽、虎头鞋,侗族的龙蛇银质背牌等衣饰与其民族的图腾崇拜相关。

苗族服饰中千年不变的每一个传统
纹样,均记载着一段或伤感或激越的故事传说,折射着民族的行徙征战史。

二,考察实录
在这次的民族服饰采风过程中,见到了很多民族的服饰。

头服与头饰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审美心理和生存状态。

各民族间其他部位的服饰装饰尚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头饰一般不会相同。

有的地区以头饰作为一个民族或某民族支系的称谓,如红头瑶,大头花腰傣,大头苗等。

头服与头饰在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就有少数民族服饰“重头轻足”之说。

究其原因,少数民族认为头部代表人体最神圣的部位或有的民族以头部作为识别民族的标志等。

在这里,我将主要谈一谈头饰部分。

头饰主要分为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

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

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

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三角头巾。

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六、七尺,也可以说是头帕。

有的妇女不包头,只顶一块花帕,
其实这才是花头巾。

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

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按工艺可分为四类:1、挑花头巾。

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
制各种图案。

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

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2、刺绣头巾。

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

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3、扎染
头巾。

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

用白布以靛蓝扎染。

朴素、明快。

4、多层头巾。

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


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

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

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彝族妇女的头巾,也是多种多样。

大小凉山彝族妇女头上的瓦式方帕,已在前面提及共为一般读者所熟悉。

在此,特意介绍云南花腰彝的头巾——也许,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漂亮的头巾。

??
三,考察启示
中国的民族服饰究竟怎样去研究,怎样去运用民族元素去如何创新,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从最新的时尚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民族元素的应用在流行趋势上绝对是一股锐不可挡的新势力。

民族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堆积,不是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表面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自然生发于中国民族性之中的,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习俗风尚等浸润和深入地发掘中,去进行一种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体现、升华与创造,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过程中成长的。

篇二:云南考察报告
专业考察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习日期:
时间:
指导老师:
学生:
学号:
地点:
考察内容:一.昆明
四季如春是昆明最大的特色。

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鲜花
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关于昆明的美景)
世博园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是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园区整体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弘,集全国各省、区、市地方特色和95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园林园艺精品,庭院建筑和科技成就于一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个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园林园艺精品大观园。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km,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

滇池形似弦月,南北长39km,东西宽13.5km,平均宽度约8km。

湖岸线长约200km;湖面面积300k ㎡,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m,平均深度5m,蓄水量15.7亿,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km。

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

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

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

由清代名士孙髯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
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翠湖
翠湖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占地面积352亩。

湖东北有“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名“九龙池”。

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联,被誉为“城中碧玉”。

有亭、台、回廊、曲桥等建筑,其建筑精致玲珑,亭阁均有匾对,歌咏园中的景观。

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

北与纪念赛滇池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

东坊临金马山而名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二.丽江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其深厚文化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点,受汉族影响,其建筑特点既有本民族气息,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主要的民居类型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代表性建筑有木府,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一、古街
古街是古城建筑的特色之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
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二、古桥
众多古桥交织错落,构成了复杂的交通网络。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三、代表性建筑
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例如木府、福国寺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