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大纲: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书目:《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盛连喜主编第一章绪论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
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环境生态学发展的几本书《寂静的春天》:以杀虫剂大量使用造成的危害为基本元素,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理性反思。
《增长的极限》: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的主要象征,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他们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环境生态学由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发展到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经历了奠基、建立初期、发展及成熟期、生态学科兴起四个阶段。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
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
(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2、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①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主要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方面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可以从分类学、生物地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以及保持物种的永续性等。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④景观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七个方面)物种生物量,物种属性,物种库,输入环境的总能量,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生物地化循环,系统稳定性。
5、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主要论点:①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②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③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④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⑤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在现代生态学中,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了的环境(半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如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
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等。
7、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
8、植物的光周期: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多数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后,光合效率不会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速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的临界点。
最小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条线的交叉点就是光合作用补偿点,在此外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9、温度与生物生长中生物的三基点: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与之相应的则是生物生长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
10、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要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不仅要生长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过程。
最明显的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不经历这个阶段,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11、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12、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3、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14、盐碱土所含的盐类,最常见的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以及可溶性的钙盐和镁盐。
其中,盐土所含的盐类主要为氯化钠和硫酸钠,这两种盐类都是中性盐,所以一般盐土的pH是中性的,土壤结构尚未被破坏。
土壤的碱化过程是指土壤交替中吸附有相当数量的交换性钠。
通常把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碱土。
15、盐土对植物的影响:①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②伤害植物组织③引起细胞中毒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16、碱土对植物的影响:①土壤的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②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质地变劣,尤其是形成了一个透水性极差的碱化层次(B层),湿时膨胀黏重,平时坚硬板结,使水分不能正常渗滤,根系不能透过,种子不易出土,即使出土后也不能很好地生长。
17、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①聚盐性植物: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的②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③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8、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基本特征。
②主导因子及特点: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正确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很有意义。
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⑤环境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使生物发生疾病或死亡。
19、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性因子。
20、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1、Shelford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环境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环境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
2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2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1、基因:是所有生物表现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也是所有生物用来维持其种属遗传性的关键。
一切生物的所有遗传信息都存在于组成基因或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即核酸中。
2、细胞: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有机体除了少数类型(病毒等)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单细胞有机体的个体就是一个细胞,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这个细胞来承担;多细胞有机体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共同保证整个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3、组织和器官:人们把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即由同一个或同一群分生细胞生长、分化而来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组织是具有功能分工的细胞集合体,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组织构成了器官。
高等生物个体是由各种组织和器官组成的。
4、个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
有生命的个体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复制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
5、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由具有共同基因库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是种系生存的前提和基本单位。
6、生物群落:群落是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集合在一起的各类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不同于种群的独特的成分、结构和功能。
生物群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有机结合。
7、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8、种群基本特征(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2)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内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布格局,前者是指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还是均匀分布。
(3)遗传特征。
9、种群的群体特征,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10、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性种群、下降型种群11、性比: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的数目比例,称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阶段,由于各种原因,熊性与雌性比持续变化,到个体成熟为止,雄性与雌性的比例叫第二性比;个体成熟后的性比,叫第三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