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性与运用论文

中药药性与运用论文

中药药性与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疾病的增加,大部分疾病通过西药进行治疗只是暂时缓解,复发率较高,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中医药。

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及运用的综述,面对西药有取代中药迹象的现状,促进国人认识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63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6-3356-02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与疾病不断作斗争,通过实践和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丰富和发展了医药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疾病斗争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
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1];几千年来,它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同属一脉,把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相结合,既有理论依据,更有临床实践。

通过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中药的性质,再概括不同的性质,总结出了药性理论,所以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了临床实践。

中药药性正是这样高度的概括了中药性质与功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1 中药的基础理论主要说明如下
11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平)四种特性四气最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列》“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温性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如人参、荆芥、鹿茸、白芷等。

热性药具有驱寒、温里作用;
如白参、当归、干姜等;有的药具有强烈刺激,如巴豆、大风子;有的药具有毒性,如乌头。

寒性药物具有平衡内环境热量的作用,有的含有甙类,如地肤子、番泻叶、黄芩等。

凉性药物具有散热作用,所含物质以挥发油为主,如薄荷脑。

中医认为,热用寒治,寒用热治,这是基本用药[2]。

12 “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个味泛指药物对机体的某种作用,是中药临床功能总结出的抽象的味;当然也包含食物营养对机体进行滋补,而中药五味不是正常的酸、甜、苦、辣、咸的味觉感受。

13 升降浮沉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清气和浊气有规律地升降出入才可以维持人的正常生理运行,如果气机升降不调,就易生病,需要用中药对气机进行调理,这就是药物调理理论基础。

14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范围归经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形成了归经学说。

古代医家将药物的形、色、气、味等特性作为药物归经的依据之一。

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药物有效物质或作用在机体具有分布规律。

近代归经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能够揭示药物对一些经脉的有效作用。

15 有毒无毒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是否有无毒害作用所有有毒
的药物,大都作用强烈,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而广义来说,一方面指药物的偏性,指有的药物虽然没有大毒,但是长时间服用,也会有偏性的;另一方面,也是指药物功效情况。

一般药物的偏性或
有无毒副作用都与药物本身所含的成分相关。

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判断,应该了解药物本身所含的成份是否具有毒副作用。

一般像芦根、蜂蜜、茯苓等药物的组成是不具有毒成分的,所以对人没有伤害,而马钱子、巴豆、斑蝥等均具有毒成分在内,人体服用会造成伤害。

一般药物的“毒性”与药物本身含有的有效成分相关。

有效成分少量的就产生明显作用的称为“大毒”,而有效成分大量才有效果的称为“小毒”[3]。

16 中药的功效,是大部分人选用中药对症的依据,方法与使用一些西药制剂类似但真正规范中药选用首先应该以中医诊断为依据,结合药性四气、五味,参选功效适宜药品组方。

2 对于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有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临床运用的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性有其内在关联,如四气中寒热温凉四气,其化学成分与其药性有关。

如温热药附子、干姜等口服后能使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增加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生成,对内分泌腺的功能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寒性药的作用与热性药物恰好相反,寒性药知母、石膏等能使热证患者亢进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减弱。

甘味药能够调节身体机能,能补充身体所缺,增强其抵抗能力,并且能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而辛味药的作用主要在于解热、抗菌、抗病毒等;咸味药能镇静、镇痛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
凝血、利尿等[4]。

中药临床应用是药性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药性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3 目前对中药基础研究已经被中医药界广泛关注并在努力研究,因为其理论既表明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应用规律的前提,也是中药在临床应用的保证
对中药的药性和药理同时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中西药理的联系,通过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对中药理论进行研究,更好地揭示中药功效的本质,对药物、机体、细胞、分子之间作用进行了解,更好地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

通过对中药药理的研究,能给中药定量定性,所以中药能更客观,在研究上更具有科学性,虽然在中药药性指导下,能灵活运用,但是变得把握困难,药效不能重复发挥。

而西药的特性可以弥补了这一短缺,比如对抗生素的使用,不管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其药都具有相对的稳定的。

如果能在中药本身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对本身的效理更好地吸收,中药的应用必然更具有规范性[5]。

4 结论
现代研究已经表明中药药性总结具有某些共同规律,我们通过中药药理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对中药药性从本质进行提示其科学内涵,将药性理论的宏观性与微观性相互渗透与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必然促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进程。

同时,我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理论现代解析,将促进中药的药性理论对临床的指导,尽可能地将中药应用范围扩大,使中药的服务范围更广泛,为中药的新应用
奠定基础,从而对中药理论进行更好的解释,加快促进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将中药融入现代,加快中药走出国门步伐,为更多的人服务,使中药受到全球人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海鹏,陈润花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三思[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01-1202
[2] 刘悦,郑金生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27-330
[3] 沈志冲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建设[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00
[4] 梁晓东,唐迎雪浅析中医系统论原理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之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2(1)
[5] 苗明三,杨亚蕾试论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6):110-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