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周年庆征文精选16篇篇一忆我**市三院,溯夫丁酉,兹序肇祖。
远仰神农氏尝百草盛德荣光,近钦傅青主研百药济民自强。
国运昌而医道兴旺,璙时达而中研起航。
香出橘井,滋兰润蕙,虎卧龙藏;春绿杏林,培桃植李,引凤来凰。
先哲筚路蓝缕,热血满腔,聚群力,延鸿学,启名院之滥觞,克艰难,担道义,开杏林之雅望。
广播雨露,兰蕙齐芳,怀瑾握瑜,德艺馨香。
守廉筑诚兮,悠悠中研雏形已张,修身正己兮,穆穆大医根基渐壮。
想我**市三院,解患者之悬,攀医学之巅,借改革春风,续发展乐章。
承传统医学,推西学东渐,兼收心脑血管、呼吸、儿科、妇科、泌尿外科,强羽翼以高翔;并举医疗、养生、科研、教学、康复保健,挂云帆以远航。
医海无涯,舰樯有向。
泽沛众生,病患颂扬。
维我**市三院,先贤拓基展业承传岐黄,后辈追求卓越开来继往。
大厦擎天起,楼宇轩昂;设备更优良,赫观琳琅;环境显温馨,舒适堂皇;旧貌焕新颜,厅阔屋畅。
层层焉,巍巍然,诚高雅之精庐、清幽之佳壤;实康复之旸谷、疗疾之殿堂。
俊采星驰,延揽天下人才;锐意进取,荟萃四方栋梁。
大厦巍奕,欲与云天争雄;华灯荧煌,可比媲丽星光。
重特色,方便患者辐射城乡;名医门诊,志存仁爱于慈心,回春痼疾于膏肓;体检中心,诊察幽微于腠理,庇护民众以福康。
加速器,内窥镜,诊疗理念科技领航。
医德更兼医术,专科独擅专长。
西医不落后,中医我亦强。
护士细心,一颦一笑送温暖;医生敬业,一方一剂树形象。
维我**市三院,思邈之心为夙愿,时珍之勤做信仰。
待患如亲,何分生地熟地;敬业奉献,岂论柴胡木香。
笃医魂愿景以擎灯,立宗旨院训而树望,长思病家幸福,张光一代思想。
民众喜爱之院,巾帼文明之岗。
星级服务窗口,学术交流殿堂。
药剂方,织就健康安全网;手术台,筑牢生命防火墙。
治病贵,求医难,时弊所诟;少花钱,看好病,誓言铿锵。
医人间之苦,疗世上之疮。
治标兼顾治本,良医功同良相。
李时珍之美德,时人赞誉;白求恩之高风,众口褒扬。
仁爱济民,情同手足献衷肠;优质服务,爱如灯盏耀春阳。
颂我**市三院,上善若水,其业无疆;厚德载物,其道大光。
祝我**市三院,人文蔚兮薪火旺,与时进兮止无疆,业更兴兮如松旺,共地寿兮同天昌!篇二五十五年寒来暑往,五十五年时势沧桑,**航天总医院英姿勃发,气宇轩昂,巍然屹立在**的南郊。
悠悠五十五载,漫漫成长路。
五十五年来,**航天总医院的成长有目共睹,总医院的变化翻天覆地。
从建院初期的不足百名创建者,到今天拥有1200余名在职职工,从原来的开放床位40余张,到今天的编制床位近600张;从只有低矮平房,到今天设计一流、建筑精良、环境优美、便捷舒适病房大楼连接矗立的整体医疗区;从功能单一到今天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抚今追昔,内心洋溢的还有对历代航天总医院建设者的崇敬与感激。
不论是在医院初创时期饱经沧桑、历尽曲折的背景下,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医院逐步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时,一代又一代总医院人艰苦奋斗,矢志不移,勇于开拓,精益求精,和谐创新,团结奋进,与时俱进,奋勇争先,以智慧和汗水迎来了总医院辉煌的今天。
作为航天总医院的一份子,我为总医院的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也为自己能处在这样生机勃勃的环境里而庆幸和欣喜。
三十年前,懵然无知的我步入航天总医院。
三十年来,在总医院温暖的怀抱里,在诸位领导、同仁的帮助下,我得以成长,对总医院的热爱与日俱增,从前辈们身上汲取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日新月盛。
在欢庆航天总医院五十五华诞之际,我情不自禁地思索:“我能为总医院做些什么”。
考虑良久,发现自己能做而且应该尽力做好的有三点。
第一,脚踏实地,尽职履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认真对待每项工作任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就是对尽职尽责的切实诠释。
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工作,也能够为总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每个职工的辛勤付出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总医院的发展才会更加蒸蒸日上。
第二,解放思想,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是医院的要求,也应该是自身的要求。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继续加强自身修养和新知识的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发展;只有多学习,多研究,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将工作完成得更有质量,进而出主意、想办法,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为医院的发展多做贡献。
第三,从点滴小事做起,维护医院形象,节约医院资源。
作为医院的一份子,不论是我们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还是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代表着医院形象。
哪怕是走在门诊大厅,遇到患者或家属“XX科室怎么走?XX检查到哪里去做”的询问,你耐心回答了,热心帮助了,对方自然而然地会感受到“医院的服务真好”。
即使是遇到对方抱怨“XX行为不好,XX不方便”时,你的悉心帮助也会缓解对方的情绪,增加其对医院的好感。
节能降耗也是每个人能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的,比如“随手关灯”、“不用时关闭电脑”、“下班时间关掉饮水机”、“少开空调或不把空调温度开得过高(过低)”、“洗手打肥皂时关闭水龙头”……都是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但如果每个人都保持这种节约意识,稍加留心,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
“医院是咱家,节能靠大家”,减少一份浪费,保存一份资源,总医院的明天会在你我所做的一点一滴中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以我心医院,我以我行报医院。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就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哪怕我是一棵小草,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
我坚信有我们的团结奋斗,真情付出,航天总医院会更加茁壮地成长,航天总医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篇三二十年前,我在**市境内遭遇了一场车祸,左内踝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市第三人民医院,当时我才二十二岁。
我先打上石膏等待着手术,心里十分恐慌,老是担心手术不成功会落下残疾。
我的这种恐慌不是多余的,因为片子出来后医生就告诉我的家人我的腿“凶多吉少”,医生的话恰巧被我听到了。
我心里苦恼极了,不单单是因为腿伤,还有两件事一直折磨着我:一是撞断我腿的肇事司机逃之夭夭没有下落,二是我的女友突然宣布和我分道扬镳。
为了治好我的腿伤,父亲变卖了几乎所有的家产,母亲则外出给人做保姆挣钱贴补家用。
当时的社会风气很败坏,人们看病,特别是动手术,时兴送红包。
父亲心里不踏实,便东挪西凑操办红包,可张罗了半个多月他只筹借到五百多块钱,最后迫不得已父亲背着我们去血站卖了血。
在我动手术的前天晚上,父亲邀请手术医生(我至今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有四十岁上下,两鬓斑白,面带微笑。
)去饭店吃饭,可是被他拒绝了。
父亲凑他去厕所的时机把一千元的红包塞到他的口袋里,那医生没有拒绝,收下了那个红包。
父亲长嘘一口气,兴高采烈地告诉我:“红包送出去了,你的腿没问题了!”我心里好一阵难受,那一千元的红包可是父母的血汗啊!给我做手术的那个医生很卖力,我的手术非常成功。
可我一想到那个红包,就对那医生厌恶起来。
每当他查房向我嘘寒问暖时,我都懒得理睬他。
可他似乎并不介意,脸上总挂着一丝微笑。
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厌恶,心想,这人真是虚伪透顶了。
有一天,那个医生来到我的病榻前,手里握着一束艳丽的鲜花,脸依然微笑着,这让我着实吓了一跳。
他把花放到我枕前,在我对面的床上坐了下来。
他问我吃饭了没有,我冷冰冰地说吃过了;他又接着问我的腿还疼不疼,我没好气地说腿上开了个大刀口哪有不疼的道理。
我本以为他会知趣地走开,不料他替我整了整被子,又接着说下去:“你的事我都听你爸说过了,唉!那个肇事司机真没有一点良知,怎能见死不救溜之大吉呢!不过你放心,他迟早会落入法网的!还有,你的女友和你分手了,你不要过于消极和悲观。
苏东坡不是有两句词么,‘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请你出去!我哪儿有伤你就往哪儿撒盐,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啊?!”那医生脸上的笑容立马消失了,十分尴尬地离开了病房。
那个医生刚走,父亲从外面回来了。
我先是埋怨父亲把家事告诉给一个见钱眼开的黑心医生,接着又向父亲说起了刚才那医生送花却被我骂走的事儿。
父亲的脸色一下变得十分难看,他说了句“我去向他道歉!”便离开了。
我一边生父亲的气,一边暗笑他的迂。
直到出院那天,我才从父亲嘴里知道事情的真相。
原来,那位医生并没有真的收下父亲送的红包,我手术过后他就把那红包返还给了父亲。
当初他之所以收下了红包,只是想让我们心安而已。
更让我感动的是,红包里居然多了五百块钱,这是他的一片心意。
我手握着红包,泪止不住吧嗒吧嗒落了下来,渐渐打湿了红包。
我埋怨父亲为什么不早点把这一切都告诉我,父亲说那位医生一再叮嘱他千万暂时保密,他不想让我在住院期间有任何担忧。
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去了骨外科办公室,可是有人告诉我那位医生去上海看病去了,据说他的病很严重。
我至今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只知道他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位骨外科医生,两鬓花白,面带微笑。
敬爱的医生,感谢真诚!篇四我是一名与医院共同走过60年的老职工,在医院建院60年之际,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无比高兴和激动,因为我有幸参与了医院从无到有的艰难创业,见证了医院从小到大的坎坷发展,关注着医院从“独生子”到“儿孙满堂”的专业完善过程。
在庆祝建院60周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就是作为三医院的老职工,我无比光荣、骄傲和自豪。
解放前精神病无处治疗,流浪街头或关锁在家,生活十分凄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在五十年代初,在全国各地才开始创建正规的精神病院。
1955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及四川省卫生厅决定,在**建一个四川最大的正规的精神病院,规划建筑面积5985平方米,建筑经费40万元。
定编床位150张,挂牌为“四川**精神病院”,医院由卫生厅直管,**专属卫生科代管,负责收治四川全省及西藏地区的病人,当时全院工作人员136人。
建院60年,经过三次创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创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建院之初,生活与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整个开元场,只有我们一个单位,治疗和护理病人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操作,晚上查房提着马灯。
刚建院我们不仅要加班加点工作,职工每人月供19斤口粮,领导组织职工在后山上及河坝里开荒种粮种菜,解决温饱问题。
60年代初期,医院先后建设大礼堂、门诊部以及职工宿舍,为省钱,建筑的基脚都是职工挖,砖瓦靠职工肩挑背扛搬运、板车拉等。
第二次创业:改革开放、努力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历届院领导班子的正确发展思路,促使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医院技术建设、人才培养、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工作齐头并进。
80年代开始,医院相继建立以脑系专科为特点的神经内科、儿童心理卫生科、中西医结合科,心身疾病科及后来的大内科、大外科,增加了“**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名,开放床位达到101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