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5、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6、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7、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8、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9、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10、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11、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12、论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3、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1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5、论尼采的悲剧观16、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7、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18、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9、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20、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1、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22、论悲剧与崇高23、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24、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25、试说文学意象26、试说形象和意象27、从王维山水诗看文学意象的特征28、中国古诗的蒙太奇结构特征29、接受主体和文学接受30、从“诗言志”到“诗缘情”31、陌生化原则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2、从阿Q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33、说说“先锋文学”34、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35、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36、马克思论希腊艺术37、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38、论“文学是人学”39、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40、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41、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42、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43、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44、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45、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46、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47、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48、文学的生态学研究49、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美50、试论“比兴”说的历史演变51、“言志”说和“缘情”说异同辨52、从诗歌地位的界定看中国古人的精神需求5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述评54、从《辨骚》论刘勰的“通变观”55、就《辨骚》论刘勰对屈赋的评价56、从钟嵘的“三义”说和白居易的“六义”说看中国诗学的两大流派57、钟嵘对“永明体”批评得失论58、试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59、韩柳古文见解异同论60、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61、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62、明代《水浒传》传播初探63、《文艺复兴》研究64、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65、论《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66、“80后”文学现象研究67、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68、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69、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70、薛家将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解读71、卡彭铁尔小说时间的“返源旅行”72、从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73、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74、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75、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76、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77、现实主义的困惑与探索78、在文学与政策之间79、《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80、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81、“五四”小说的叙事研究82、论埃德加·A•坡惊悚短篇小说中恐怖元素的构成83、先秦逸诗研究84、《傲慢与偏见》中会话的话语分析85、从功能对等角度对《英国病人》中译本的风格分析86、金庸笔下黄蓉形象的文化解读87、对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88、宝黛钗爱情结局及其命运遭际之我见89、论荆轲—一个经典形象的形成90、论文学理论的危机和应对措施91、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主要弊端。

92、当前文学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3、后现代主要的美学特征。

94、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同95、生态批评的美学特征96、生态文艺学的价值取向97、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98、现代主义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99、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100、社会历史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差异性一、文艺学、美学类选题编号论文题目1-6 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1-7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1-8 论“文学是人学”1-9 论文学的娱乐作用1-10 意境的美学特征1-11 神韵说与境界说的比较1-12 意境与典型比较1-13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1-14 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1-15 心态结构与情节结构比较1-16 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1-17 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1-18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19 艺术象征的类型与特征1-20 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方法比较1-21 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红楼梦》为例)1-22 文学语言、日常用语、科学语言之比较1-23 论鲁迅的文学语言观1-24 论文学作品结构的审美原则1-25 通俗文学之我见1-26 喜剧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喜剧欣赏1-27 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以鲁迅、契科夫、莫泊桑小说为例)1-28 小说的悬念艺术1-29 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与心态小说1-30 试论寓言的艺术特点1-31 试论童话的艺术特点1-32 抒情诗的情感结构1-33 创作构思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1-34 艺术灵感的特质1-35 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1-36 从一部作品看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1-37 文学欣赏的特点1-38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1-39 科学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1-40 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1-41 文学与宗教1-42 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1-43 文学与社会心理1-44 论不同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1-45 文学与自然地理1-46 文学与道德更新1-47 论小说现代化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1-48 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1-49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1-50 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1-51 想象、虚构与典型化1-52 现实主义文学心理描写的特点1-53 论“悲喜交融”(以《儒林外史》《阿Q正传》或《外套》为例)1-58 近年来的反腐小说评议1-59 新旧武侠小说观念比较谈1-60 网络文学刍议1-61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1-62 文学的生态学研究1-63 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思考1-64 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美1-6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1-66 试论“比兴”说的历史演变1-67 《诗》可以“兴、观、群、怨”析1-68 曹丕“文气”说述评1-69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1-70 佛教语言观概述1-71 “言志”说和“缘情”说异同辨1-72 评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1-73 正变学说与中国古代诗学史理论1-74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地域观念1-75 直觉性语词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特色1-76 从诗歌地位的界定看中国古人的精神追求1-77 从诗史理论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价值观1-78 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论1-7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述评1-80 试论刘勰“文之枢纽”的整体性1-81 《文心雕龙·原道》浅析1-82 从《辨骚》论刘勰的“通变观”1-83 就《辨骚》论刘勰对屈赋的评价1-84 “通变”析1-85 试论“风骨”在创作中的融合1-86 从《体性》《定势》看《文心雕龙》风格论的内在联系1-87 评《知音》“六观”说1-88 论《神思》的主客观关系1-89 论《物色》的主旨1-90 从钟嵘的“三义”说和白居易的“六义”说看中国诗学的两大流派1-91 浅谈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关系1-92 论钟嵘的评诗标准1-93 钟嵘对“永明体”批评得失论1-94 从《戏为六绝句》说杜甫评诗的审美价值1-95 司空图的“韵味”说述评1-96 严羽“兴趣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1-97 评《二十四诗品》的意境说1-98 司空图的“四外”和严羽的“四中”比较观1-99 试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1-100 韩柳古文见解异同论1-101 禅境与诗境1-102 试论严羽“别才”“别趣”说1-103 试论严羽的“妙语”说1-104 严羽“气象”说述评1-105 严羽反对江西诗派得失谈1-106 曹丕与韩愈的“文气”说比较1-107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1-108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1-109 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学观之比较1-110 评李清照诗词观比较研究1-111 李清照诗词观比较研究1-112 从《词源》看张炎的词学观1-113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文学思想1-114 公安派性灵说的文学趣味1-115 王夫之诗学思想述评1-11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诗学批评观1-117 黄宗羲的诗学观1-118 论叶燮的《原诗》1-119 王士祯“神韵说”得失谈1-120 沈德潜的诗学批评观1-121 袁枚“性灵说”的文学趣味1-122 明清诗学中的“诗史说”略评1-123 明清诗学中的“格调说”述评1-124 《石洲诗话》的诗学批评观1-125 从《古文辞类纂》看姚鼐的古文观1-126 清代浙常两派词学见解异同辨1-127 试论周济的宋四家门径论1-128 比兴学说与古代词学理论的建构1-129 传统词学理论中的老庄思想1-130 略论中国词学中的“忏情”意识1-131 陈廷焯“沉郁”词说与儒家诗学1-132 王国维的纯文学观1-133 《人间词话》综论1-134 王国维:“境界”说1-135 王国维“境界说”与况周颐“词境说”异同辨1-136 梁启超文学思想得失谈1-137 梁启超艺术精神的近代化内涵1-138 从《艺术录》看钱钟书的清代诗学研究1-139 论叶嘉莹的词学批评特色1-140 试论中国古代的闲适思想与当前的休闲文学1-141 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1-142 柏拉图文艺思想研究1-143 布瓦洛《诗的艺术》1-144 狄德罗文艺思想评述1-145 谈莱辛的《拉奥孔》1-146 诗与画的界限——从《拉奥孔》谈起1-147 歌德文艺思想述评——读《歌德谈话录》1-148 黑格尔的悲剧论1-149 黑格尔的文学人物论1-150 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述评1-151 雨果文艺思想述评1-152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1-153 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述评1-154 别林斯基文艺思想述评1-155 丹纳的《艺术哲学》1-156 “新批评”的批评原理——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1-15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1-158 文艺的心理分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159 审美与人生1-160 论壮美与崇高1-161 论真,善,美1-162 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1-163 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1-164 艺术美的特征1-165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分析1-166 略说崇高感1-167 略谈悲剧感1-168 论荒诞与美1-169 美感是一种自由感受1-170 美感的直觉性和社会性1-171 审美判断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172 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1-173 审美与想象1-174 人格美之我见1-175 论山水美1-176 论形式美1-177 论风格美1-178 论审美想象1-179 论审美移情1-180 论审美态度1-181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1-182 审美理想与艺术时空1-183 论科技美学1-184 略谈自然美的特征1-185 小说与诗歌的审美差异1-186 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1-187 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1-188 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1-189 戏剧小品的审美特征1-190 谈新时期小说的审美流向1-191 悲剧的审美类型1-192 简说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1-193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1-194 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1-195 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1-196 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学意义1-197 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趣味的研究1-198 论中国自然美意识的历史发展1-199 “比德”与“畅神”审美观之比较1-200 《周易》美学思想浅析1-201 儒家的美育思想1-202 道家的美育思想1-203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1-204 庄子心斋,忘坐的美学思想1-205 论道家之“虚静”与宋儒之“主静”1-206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之比较1-207 论禅静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精神1-208 试析词家对词人心性的德性解读1-209 词品观念与词体的道德美学1-210 境界观念与词体的道德美学1-211 境界观念的词学走向及其意义1-212 音乐艺术与词体审美个性的关系1-213 唐诗名篇接受史研究1-214 古文名篇接受史研究1-215 古典名剧接受史研究1-216 古典小说接受史研究1-217 试论李贽童心说的审美个性1-218 试论龚自珍的心力美学思想1-219 从《野草》看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1-220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1-221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读《文艺心理学》1-222 朱光潜的诗学理论——读《诗论》1-223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1-224 菜仪的美学思想——读《新美学》1-225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美学四讲》1-226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读《丰子恺论艺术》1-227 席勒美育思想评书述1-228 卢卡奇美学文艺学述评1-229 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述评1-230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1-231 啊多诺的“否定的美学”1-232 吗尔库塞的新感性研究1-233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1-234 先秦儒学思想互补研究1-235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236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1-237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238 《庄子》寓言故事中的艺术精神1-239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宗教功能1-240 茶道浅析1-241 试析词家对艳词体性的文化诠释1-242 当前大众文化现象研究1-243 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1-244 詹母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研究1-245 论艺术创作中的“技”与“道”1-246 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意识1-247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1-248 中国诗画艺术的共通性1-249 园林建筑美诌议1-250 试论中国的书法艺术1-251 兴发感动与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1-252 试论中国古代艺术的浑化理论1-253 享乐心理与唐宋词艺术的娱乐性1-254 士心复苏与唐宋艺术的典雅化1-255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思想评价1-256 中国盆景艺术的生命精神1-257 电影的艺术欣赏1-258 相声的艺术技巧1-259 从《雷雨》看戏剧的结构原则1-260 戏剧的结构形态1-261 悲剧的艺术特征1-262 喜剧的艺术特征1-263 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欣赏1-264 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1-265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