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8884/6318 座位号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 试题(开卷)
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从功能上来说,社会群体是可以满足人们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________需要集合体。
2.古典科学组织理论重要侧重对静态组织构造研究,注重组织经济效率协调,以为组织是由合法管理权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机械性系统。
3.经济制度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筹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说,人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总和。
5.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6.马克思主义以为,贫困产生主线因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不平等。
7.早发内生型当代化国家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这些国家当代化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这些国家当代化__________________。
8.对越轨分析,生物学观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学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谓都市化,是指人口向都市集中过程。
详细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格基本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即人对社会环境态度和行为特性,如,需要、动机、兴趣、观念、态度、习惯等;二是__________________,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心理特点独特结合。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初级群体
2.社会流动
三、判断题(一方面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24分)
1.并非任何社会控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起增进作用。
2.表意运动特点就是带有很强政治性。
3.恐慌发生在当代社会频度要比老式社会高。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初级群体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有哪些?
2.简述韦伯社会分层原则。
五、阐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构造?
2.阐述都市化对社会生活影响。
试卷代号:8884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原则
(供参照)
1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8分)
1.工具性情感性2.筹划控制
3.产权调节方式4.社会关系
5.《实证哲学教程》6.生活资料占有
7.开始时间比较早带有明显内生性
8.人生理特性与越轨行为联系人心理因素对越轨影响社会构造、社会制度在越轨中作用9.都市数目不断增长都市规模不断扩大
10.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它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直接交往,具备密切人际关系和较浓厚感情色彩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朴、最基本社会关系。
2.社会流动:是指一种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种社会阶级或阶层过程。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4分)
1.对的。
社会控制在一定条件下也也许存在负功能。
体现于:僵化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不合理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片面社会控制会妨碍上发展。
2.错误。
表意运动较少带有政治色彩,不具备政治性。
几乎不直接触机社会构造,而
着重是运动参加者内心变革,使她们得到情感上满足,塑造出新个性。
3.对的。
由于当代社会是一种各某些联系越来越紧密、依赖越来越深化体系,某一某
些浮现危机都也许影响到其她某些;而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压力和焦急又比过去多,加上当代
信息传递手段发达,种种因素使当代人神经较脆弱,容易浮现恐慌。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答案要点:(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桥梁;(2)初级群体可以被看作是上雏
形;(3)初级群体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2.韦伯社会分层理论核心是所谓划分社会层次构造所必要根据三个原则,即财富——
经济原则;威望——社会原则;权力——政治原则。
韦伯以为,这三个原则虽然有时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相重叠,但它们之间并不能完全
等同或互相代替。
其中任何一种原则都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构造一种原则,财产差别
产生阶级,威望差别产生身份群体,权力差别产生政党。
五、阐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建立起是一种总体性社会,即一种构造分化限度
很低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
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
总体性社会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
第一,国家对大某些社会资源直接垄断。
第二,社会政治构造横向分化限度很低,政治中心、
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
第三,从纵向角度看,过去“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
三层构造变为“国家一民众”二层构造。
精英位置不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
上述构造性质决定了总体性社会一系列特性:①社会动员能力极强。
②社会缺少中间阶层作用。
③社会秩序完全依赖于国家控制力度。
④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中间组织不发达,控制系统不完善。
⑤所有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趋向。
⑥共振效应明显,任何局部性矛盾或紧张状态都蕴含着全局性危机。
⑦社会中身份制盛行,赞助式流动转变为指令性流动,构造僵硬。
⑧总体性意识形态同
步承担社会整合和工具理性双重功能,功能规定矛盾性,产生了一种互相削弱效应。
⑨缺少自下而上沟通。
换言之,总体性社会是一种社会高度一体化,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托国家机器驱动社会。
这样社会体制,显然有助于解决1949年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面对以政治解体和社会解组并存为特性总体性危机,并适应了初期以扩大规模为基本内容外延型工业化需求。
然而,社会生活中种种弊端也由此而生。
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候,这种体制已经到了必要加以改革时候了。
2.都市化对社会生活影响是多方面。
与农村生活方式相比,都市生活方式具备如下几
种特点:
⑴生活丰富而复杂。
农村社区生活是比较简朴、单调,而都市社区生活则较为丰富、复
杂,特别是非物质生活比重要比农村大得多。
⑵生活节奏快,精准性规定高。
在农村社区中,农业生产劳动是根据自然条件、气候、
季节而拟定,这些自然条件变化是很慢,反映到生活上,是一种缓慢调子。
相反,在都市中,
由于人们重要从事是工业生产,人们劳动和生活节奏必要与机器运营节奏相一致,时间是按
小时、刻、分来计算,并且要严格遵守。
都市生活节奏要比农村快得多,而精准性规定也要
高得多。
⑶交往上表面化与事本主义。
在农村社区中,地广人稀,村落规模又很小,因而,一种
人每天与之进行人际交往人是极为有限。
这极为有限几种人,往往又是由血缘和地缘纽带而
联结起来,她们之间互相熟悉,带有浓厚感情色彩。
在都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生活复杂,
一种人每天要同无数人打交道,进行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往往是片面,就事论事。
⑷文化异质性。
在农村中,文化基本上是同质性。
在都市中,不同人们有着不同文化。
虽是住在同一条街道,同一栋楼房,或是在同一种单位工作,其文化差别却也许是很大。
⑸个人自主性强。
在农村社区中,生活简朴而单调。
在这种简朴社会生活中,人们社会
行为大某些是一种老式性行为。
在都市中,由于人们生活复杂而多变,靠某些简朴、固定老
式行为规范去指引人们行为是远远不够。
因而,在都市中占主导地位已不再是老式行为,而
是一种理性行为。
这就规定人们要善于思考,善于独立地进行判断和选取,如果没有种自主
能力,就不能适应都市生活。
(注:阐述题要点需要展开阐述,可以视考生对要点展开阐述状况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