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句归结在“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 合全词,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 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而“凭谁问”则体现了 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朝廷一味屈膝 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 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下片小结: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 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上 片 下 片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金戈铁马 风流业绩(景仰之情) 万里如虎(赞叹之情)
刘义隆
拓跋焘 廉 颇
元嘉草草
•
•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
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
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
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 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 廉颇蔺相
帝。
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 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 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上片小结:
怀念孙权刘裕
向往英雄业绩
深叹英雄无觅
表达抗金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 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 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 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 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作者写了几种场景,表达什么心情?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今扬州附 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率兵击 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 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 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 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
学会鉴赏怀古词:
1、从作者入手,能做到“知人论世” 2、从题目入手,找到鉴赏的思路
Z.x.x. K
3、从内容入手,明确用典故的用意
一、从写作背景入手:
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 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20年,不得重用。后来,宰 相韩侂tuō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 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 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 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 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 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辛弃疾,将他贬为 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 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 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 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明〕杨慎《词品》
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拓展训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 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 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谋。
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 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当年的耻辱了,忘 记自己是南宋的子民。
表示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词 思 凭 人 考 谁 写 : 尚问 廉 能: 颇 饭廉 , 否颇 有 ?老 何 矣 用 , 意 ?
佛狸祠下 廉颇老矣
仓皇北顾(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神鸦社鼓 (壮志未已) 尚能饭否
借 古 讽 今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 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末句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 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既表达了对孙权的景仰、向往,又表达了对前 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 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 无能。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思考:用“寄奴”这个典故有何 用意?
刘裕其人:
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 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 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 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 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 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 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 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 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 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 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
Zx.xk
二、从题目入手,找到鉴赏的思路
题目 主旨: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牌名
3、从内容入手,明确用典故的用意
听录音,朗读,思考:
作者怀了哪些古人、古事?对他 们的态度和评价?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思考:用孙权的典故有何用意?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 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 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 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他对孙权的评价 怎样?又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