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铃揿针 PPT
注意事项:1、埋针宜选用较易固定且不妨碍肢体运动的部位。
2、埋针期间,针处要避免潮湿,以免感染。热天汗出较多,埋 针时间不宜过长。若发现埋针局部感染,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
3、皮损、红肿、紫癜、瘢痕、体表大血管部位及孕妇下腹、腰 骶部和金属过敏者禁针。
B
7
LOREM IPSUM DOLOR
清铃揿针
3、近视:光明、至阴、风池、肝俞、肾俞、翳风 眼、目1、目2、肝、肾
4、痤疮:● 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肺、肾上腺● 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肺、脾、胃● 内分泌 、交感、皮质下、面颊、肝
5、扁平疣:● 肺、内分泌、皮质下、耳部相应部位● 肺、神门、内分泌
6、失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气不足加:神门、内关;心肾不交加:太溪、复溜;肝气郁结加 :太冲、外关;胆郁痰扰加:丰隆、阴陵泉。● 神门、皮质下、心、肝● 神门、皮质下、内分泌 、心、胆、三焦
针刺前对皮内针、镊子(或持针钳)和埋针部位皮肤均应严格消毒。
(一)图钉型皮内针刺法
医者用一手固定所刺部位的皮肤,另一手用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尾直刺入皮内。 然后用大小合适的脱敏胶布覆盖于针尾,按压固定。
(二)麦粒型皮内针刺法
医者一手固定所刺部位的皮肤,另一手用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尾平刺入皮内。然 后在露出的圆形针柄与皮肤之间垫一橡胶膏,或粘贴一小块胶布,再用脱敏胶布覆 盖在针柄上。
的话可能会影响胶布的粘性,还有可能会造成感染。
B
9
揿针的特点
LOREM IPSUM DOLOR
1、起效快:有许多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疼痛性质的疾病,揿针往往能起到
针到痛减之效,适当的留针还可以预防疼痛发作。
2、安全、无痛:因为揿针只及皮下,不会伤及皮下的神经、血管、脏腑等
组织,因此,对于一些惧针的患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揿针对任何年
皮内针埋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和季节等因素决定。一般为1-3天,最长可达一 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留针时间不宜超过2天,以防感染。留针期间,嘱患者 每天自行按压胶布2-3次,每次约1分钟,强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度,可增强疗效。
出针时,医者一手固定埋针部位两侧的皮肤,另一手取下胶布,然后再持镊子 夹住针尾,将针取出,并对埋针部位消毒。
B
6
三、临床应用
皮内针法适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临 床多用于以下病证。
1、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神经衰弱、面肌痉挛、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 、软组织损伤、小儿遗尿等病证。
2、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胃脘痛、胆绞痛、关 节痛、痛经等病证。
3、其他病证,如用于戒烟、戒毒、减肥等。
3、成熟于元明《针灸大成》:各医家开始以辩证为核心行使浅刺,将浅刺法与补 泻理论相结合,对浅刺手法上描述更为细致,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达到成熟。
二、皮内针中医理论基础
1、十二皮部理论:在十二皮部理论指导下通过治皮毛而起到抗病防病之功。
2、卫气理论: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体表,皮内针就是基于卫气理论,通过刺激人体 浅表部位,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皮内针和留针术:《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 ”。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规格:橙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粉色 针长:0.3mm 0.6mm 0.9mm 1.2mm 1.5mm
直径:0.2mm
B
8
操作
LO揿RE针M 的IP操SU作M 其DO实LO很R 简单,就是只需要找准要用的腧穴, 将揿针贴在穴位上,快速用手按一下,就可以了,只需要 注意——需等消毒液体干了以后再贴揿针,在将一半的剥 离纸揭开后手指不要触碰到里面的胶布,如果手上有汗液
7、痛经:次髎、血海、三阴交,● 内分泌、子宫、卵巢● 神门、内分泌、交感、皮质下、子宫
8、遗尿:● 关元、肾俞、三阴交、太溪● 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膀胱、肾、脾、皮质下、 交感
9、呃逆:● 膈俞、内关● 膈俞、攒竹,膈、胃、交感、神门
10、哮喘:● 肺俞、定喘、膻中● 肺俞、定喘、肾俞、脾俞
B
4
L一O、RE针M 具IPSUM DOLOR
皮内针有两种类型:
1、麦粒型皮内针:也称颗粒型皮内针。针长长5-10mm,针柄呈圆形,针身与
针柄在同一平面。
2、图钉型皮内针:也称揿钉型皮内针。针身长2-2.5mm,针柄呈圆形,其直 径约4mm,针身与针柄垂直,形似图钉状。
B
5
二、皮内针的操作方法
清铃揿针
制作者:汪敏
B
1
LOREM IPSUM DOLOR 揿针疗法
揿:用手按 顾名思义揿针就是用手按针,这是一种新型的皮内针。
皮内针:是将针具固定于腧穴皮内或皮下,并留针较长时间的一种疗 法,又称“埋针法”。
皮内针最早由日本的赤羽幸兵卫首创于1950年,后中国的中医学家 承淡安先生受其启发,仿制了皮内针,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使用更加 简便的揿针。
B
13
我在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揿针的临床应用,其他 的还需要我们自己看书,查阅资料才能真正把知识学 到手!
希望我们大家能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B
14
谢谢!
B
15
3、经络病:
如颈椎病:可取大椎,夹脊穴(阳性反应平面上、下两对)、肩中俞等穴。
肩周炎:肩髃、肩髎、肩贞、天宗、肩外俞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阳关、肾俞双侧,秩边、阿是穴等
B
11
揿针临床指南上的穴位
1、颈椎病:大椎、双侧颈部夹脊穴(阳性反应平面上、下两对)、肩中俞(双侧)
2、腰椎间盘突出:● 腰阳关、肾俞(患侧)、阿是穴、秩边、风市、阳陵泉● 大肠俞、肾俞、委中 、阳陵泉
急性腰扭伤,在双侧肾俞、腰阳关、阿是穴贴上揿针后,嘱患者缓慢活动
腰部,疼痛很快就会缓解。
B
10
临床应用
1、脏腑病:
如失眠:心俞、脾俞、三阴交
心气不足:配神门、内关 心肾不交:配太溪、复溜 肝郁气滞:配太冲、外关 胆郁痰阻:配丰隆、阴陵泉
2、头面、五官疾病:如三叉神经痛:
可取阳白,四白、翳风、合谷
龄、体质均适用,易于推广。
3、操作简单:一贴一按即可,只要临床辨证、诊断正确,取穴精准,操作
正确,一般都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4、不影响活动:因为揿针只及皮下,不会发生滞针、晕针、弯针等现象,
所以不影响患者运动,反而,有的疾病适当做一些活动反而会使经气疏通
、气血流畅,痉挛得解,使扭伤的肌肉பைடு நூலகம்小关节恢复原位。有研究表明:
11、面肌痉挛:● 面部痉挛处、肝俞、肾俞● 肝俞、肾俞、阳白、四白、瞳子髎、颧髎、神门、皮
质下。
B
12
15、肥胖症:● 内分泌、脾、肺、神门● 内分泌、饥点、三焦、脾、胃、大肠● 内分泌、三焦、脾 、胃、肝、神门
16.膝骨性关节炎:心俞、胆俞、肾俞 耳尖、肾、膝 17.麦粒肿:● 眼、肝、神门● 眼、目1、目2 18.抑郁:太冲、合谷、肝俞、心俞、神门● 神门、肝、心● 神门、肝、皮质下、内分泌 19.戒烟:神门、戒烟穴● 神门、肺● 肺、内分泌 20.慢性前列腺炎:关元、命门、双肾俞、双中髎前列腺、尿道、神门、外生殖器 21.泌尿系结石:●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口● 肾、膀胱、输尿管、交感 22.过敏性鼻炎:迎香、合谷、肺腧、阴陵泉肺、内鼻、外鼻、神门 23.慢性咽炎:廉泉、照海、血海、太溪咽喉、肾上腺、肺、扁桃体 24.三叉神经痛:阳白、四白、翳风、合谷神门、胃、面颊 25.泄泻: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 脾、胃、大肠小肠、内分泌● 脾、胃、大肠、小肠、神门 26.粉刺:内分泌、皮质下 27.黄褐斑:● 内分泌、皮质下、肝、肾、交感● 内分泌、皮质下、卵巢、大肠、肺 28.神经性头痛:太阳、悬颅、太冲皮质下、脑干 29.高血压:肝俞、胆俞、三阴交双侧降压点、脑点、心、肝炎点
B
2
一、皮内针的中医理论基础源于《内经》中的浅刺理论,浅刺的发展历史为:
1、奠基于《内经》:其“浅刺”、“浮刺”法皆为通过刺激人体浅表部位而达到 治疗的目的,奠定了浅刺法(皮内针)的基础。
2、发展与唐宋《针灸甲乙经》:其对皮部、络脉、筋经、卫气相关理论及浅刺腧 穴进行归纳总结,使浅刺相关理论第一次由散在性论述转变为集中化、系统化的理论 体系。
B
3
皮内针应用的西医理论研究
皮肤是人体的第三大脑,拥有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皮内针刺入皮肤后,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神经兴 奋沿着神经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激活神经系 统调节,通过一些信号因子,进而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 络,发挥其调整和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皮内针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 颗粒,使其释放蛋白酶、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 子等化学物质,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渗出物质,也可 进一步兴奋神经末梢;同时,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作为免 疫活性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参与集体免疫调控。长久的留针 产生持续的刺激,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传导整合后 ,发挥对靶器官的作用,产生皮内针针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