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化常识之刑法(七)导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化常识之刑法(七)导学案

课题:古代文化常识之刑法知识(七)
教学目标:考查对古代刑法知识的识记。

导学案:
一、分类讲解
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归为五类。

隋以前的五刑为: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前四种为肉刑,因为这四种刑罚是对肉体的刑罚,而且受刑后无法复原。

汉文帝始议除肉刑,至隋文章制《开皇律》,基本上以五刑:笞刑、杖别、徒刑、流刑、死刑取代了旧五刑,以身体刑(又称痛苦刑)取代了肉刑。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提到的五刑、身体刑,基本上属于法律规定的正刑,而实际上法外施刑的情况非常普遍,施刑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五花八门,十分残酷。

(一)奴隶制五刑及其他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yì)、膑、宫、大辟五种刑法。

奴隶制五刑作为中国奴隶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刑法,始于夏,发达于商、周。

影响及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残忍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

1、墨刑
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墨刑是五刑当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

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2、劓刑
就是割去受刑人的鼻子。

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

毁掉人体重要器官是最为经常地一种处罚方法,后来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刑罚方法。

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

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3、膑刑
剔去人膝盖骨,孙膑就曾受此刑。

起源于夏,后再在西周演变为九刑中膑刑的代替剕刑——砍脚。

刖,夏朝称膑,周时称刖。

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

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

秦朝称为斩趾。

剕刑(fèi)
剕刑,也作刖(yuè)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

始于西周,九刑之一。

砍足曰剕,砍手曰刖。

另外,与砍去手足相类似的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

砍去受刑人手足也是早期各个古代民族经常使用的处罚方法。

早在中国的夏、商时代,此类刑罚便作为最主要的常用刑之一。

4、宫刑
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

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

对男性为去势,
对女性为幽闭。

这种宫刑剥夺了受刑人“传宗接代”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是最大的耻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为残酷和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

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

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幽闭
具体的做法就是槌击妇人胸腹,使子宫脱垂,据说是从制服牲口的办法里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王夫之在《识少录》中就说:“……皆不知幽闭之义。

今得知,乃是于牝剔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心消灭。

国初用此,而女往往多死,故不可行也。


其实说的就是针对女性的宫刑,在古代不太先进的医学条件下,这种刑罚确实残酷非常,受刑的女子往往死于非命。

5、大辟
大辟,是死刑的统称。

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规范,种类很多,
例如:(1)戮、烹(是把人放过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2)车裂(五马分尸)
(3)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
(4)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
(5)绞、陵迟(也写作凌迟)
(6)腰斩(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

这种刑罚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方被废除)等。

在商代末期的纣王时,除常见的斩、戮等死刑方法外,还出现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7)炮烙,是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火烤热,令有罪者行走其上,最终坠入炭火中烧死。

(8)醢(hǎi)刑,是将受刑人捣成肉酱,又称菹(zū)刑。

(9)脯刑,是将受刑人杀死并晒成肉干。

(二)封建制五刑及其他
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以前已经存在,到了隋唐正式定为法定刑罚使用。

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1、笞
是笞打,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唐律疏议》所述:“笞者,击也,又训为耻。

言人有小惩,法须惩戒,故加捶打以耻之。

”汉时笞则用竹,今时则用楚。

即用两股荆条拧成楚击犯人的腿、臀部,以示轻微犯罪的惩戒。

可见唐代笞刑带有耻辱与教育刑结合使用的含义。

笞分为五种等级: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2、杖
杖刑仅重于笞刑。

“杖者,持也,而可击人者欤。

”因杖刑是用三尺五寸长的竹杖击打犯人的背、腿、臀部,故带有身体刑的明显性质。

隋朝时定为法定刑,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

宋、明、清和隋唐相同,到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时废除。

3、徒
唐代徒刑是自由刑于奴役刑的结合使用。

《唐律疏议》的《名例》篇解释说:“徒者,
奴也,盖奴辱之。

”即让犯人戴枷或束钳,剥夺其自由,强制服劳役。

这种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服役施以耻辱的刑罚显然比杖刑要重。

京城的徒刑犯,分男女送将作监或少府监;在地方,则送往官府服各类杂役。

分五等: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

唐朝不附加杖刑,而宋朝则加脊杖。

4、流
唐代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手段,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并强制其戴枷或束钳服苦役。

隋的流刑分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分别劳役二年、二年半和三年。

唐朝则分别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五千里,但劳役时间减少,都是一年。

《唐律疏议》曾转引《尚书》的话说:“‘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有之于远也。

”意思是以流放代替刑杀,作为减死之罪。

唐代还增设加役流刑,即流放三千里,劳役加至三年。

刺配:
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

刺:即上文的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

配:流刑,发往远地充军。

例: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第四册)
谪戍:
流刑,将有罪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防守。

课本注为“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是不准确的。

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泰论》高中语文第四册)
5、死
隋唐之后,死刑一般是两种:绞和斩。

同以往各代残酷的死刑相比,唐代法定的绞、斩刑,还是生命刑中较为轻缓的两种。

宋理宗时还加上了凌迟。

明清加枭首。

(三)行刑的禁忌
1、秋决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

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

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

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

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到了汉朝成了制度。

除了谋反等大罪可以立即处决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后冬至以前才能执行。

2、禁忌
古代还有行刑的禁忌,唐宋规定正月、五月、九月为断屠月,每月的十斋日为禁杀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即使谋反重罪也不能在这些日子处死。

明朝也规定十斋日禁止行刑,否则笞四十。

国家进行的大的祭祀活动时也禁止行刑。

行刑的具体时间有的规定在下午1点到5点之间。

过时则要等到第二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