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全文大意。
2、抓住乐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文中的判断句式。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诵读、赏析、探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
一、检查预习:(学生分六个组,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上黑板写答案,学生订正)
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家、(史学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2)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之情。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2、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壑琅琊潺酿辄
fēi míng huì yǔlǚliè yáo
霏暝晦伛偻洌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酣弈觥筹翳
3、重点词语翻译: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八、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题
2、背诵课文。
六、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中以朗读理解本文大意为主,在教学中以自主互助为主要方式,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课堂气氛热烈,上课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教师不要轻意做出判断。当学生思维驰骋起来的时候,必然会引起链式反映,这时,蕴藏在学生心底的热情、智慧,感情偕同无畏进取的求实精神源源不断地诵现出来,开创出语文学习的光彩和新局面,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继续运用自主互助的教学方式。
又一学生说:太守与宾客出游,酒和菜取材于当地,极其简便,宴会上无丝竹管弦,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是太守的乐。
师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太守与民同乐”。
(同学们笑而赞同,大家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太守与民同乐)
课后提升学案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教师导语)同学们,欧阳修在受到贬谪这样的挫折不幸时,却不消沉,保持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你们在受到挫折不幸时,是怎样对待的呢?
教师总结: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希望大家今后要勇敢地面对挫折,那么你定会走向成功的。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个性。)
六、背诵文章,积累语言。
1、师指导背诵;(从内容上记忆)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xueke/yuwen/_private/jiunianji/5danyuan/zuiwenting.ppt
重点的句子:1、山行六七里,渐问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五、赏析文章,理解主旨:,
1、各组的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一组的一学生说:我在一次考试成绩不及格时,一度消沉,后来看到了达.芬奇不畏挫折的事迹给了我勇气,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学习,成绩终于及格了。
二组的同学说:这次放假回家,爸爸妈妈吵架,对我不理解,现在我还很消沉,今天上了这课,真是雪中送炭。
三组的同学说:我在生活中一点事就想不开,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应该学习欧阳修的精神,每天快快乐乐的。
以下问题分组讨论:
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一组的学生说:第一自然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
三组的同学说:第三自然段中写作者与滁州百姓游乐的图景,表现出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愉快。
五组的一同学抢着补充:还表现了滁州政治清明。
⑶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一段,大家评价,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小组间推荐朗读,气氛热烈)
四、学生翻译全文大意。(先分组讨论句子的大意,然后把不理解的句子起来指出,让别的组的同学帮助解决。再不懂的教师帮助解决。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讨论的很好,这篇课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统一,“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大家很认真的讨论了。这些勇敢起来回答的同学大家鼓掌。(同学们用力鼓掌)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提示:本文通过写景、叙事、表达出作者什么意图。
一学生说:“醉翁”治滁州政治清明,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滁人都兴高采烈出游,他们很快乐。
师极力评点、肯定、表扬。
2、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教师提示)本文是什么贯穿全文始终的,便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二组的同学说:是醉翁。(下面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开始讨论)
四组的同学站起来反驳道:文章有些内容不能用“醉翁”来贯穿,所以我认为应是“醉”字,因为文中写景的部分很多,多次提到“醉”字,(有少数同学不同意)。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一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一、教师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的资料。
二、布置学生预习。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文章,感受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偶园回民初级中学姓名:关莹
职称:中学一级电话:3227034电子邮件:gy701125@
通讯地址:青州偶园回民初级中学
请提供1教师,在青州偶园回民初级中学任教22年。从事语文教学22年,曾获青州市优秀教师、青州市教学能手,多次获全国、潍坊作文大赛辅导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励。多次讲公开课、示范课,获得好评。
2、学生自由背诵(大部分同学能背诵)
七、课堂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小组之间的同学互批)
1、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2、补对联:上联:欧阳修与民同乐下联:
3、由本课首创并沿用至今的成语,它们的今义是什么?
(2)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游览山水的乐趣。
(3)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全文的大意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滁——琅琊山——酿泉——命名之意。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风俗画:滁从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篇主旨。
导语:同学们刚才欣赏的这几幅图画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3、学生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⑴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②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 感叹(用于其抒胸臆)。
⑵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六组的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道:因为这个亭叫“醉翁亭”,自然要写出它的由来,这是必要的烘托,大家看文中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其实暗寓着一个“乐”字,还有“醉翁亭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全文的主线“乐”已很明白了。
又有一同学说:我完全同意上面这位同学的意见,还补充一点,文中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也点出“乐亦无穷”,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都突出一个“乐”字,所以说“醉”不准确,应是“乐”(全班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课内探究学案
二、大屏幕展示,感受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xueke/yuwen/_private/jiunianji/5danyuan/zuiwenting.ppt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再打开多媒体画面,教师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xueke/yuwen/_private/jiunianji/5danyuan/zuiwenting.ppt
2、学生观看画面,听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