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内容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智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本课题2007年7月正式开始进入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经过课题组5名成员的共同钻研和探讨,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现作结题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

校本课程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1、现实化学教育中存在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安排得过多的问题,另外,化学应用于实践所产生的不和谐和不美的结果,妨碍了人们对化学之美的真正认识。

通过学生动手的化学趣味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结构美、化学现象美、操作美。

2、重新认识“生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脱胎于杜威的教育哲学。

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这些基本问题,促进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少经历三个阶段: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三个阶段,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概念,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放性、个性、协调性、综合性、可评价性等特性,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前两个阶段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共性,第三个阶段具有地方特色,难以达到内容相同。

(二)研究的意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智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苏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为基础,教师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共同努力把书中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一套高一化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在实践校本课程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

如下是具体的几个方面:(一)、化学实验合作化“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倡导的宗旨和核心理念之一。

但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

参加本课程的53位同学。

通过学习态度、习惯、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在此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

每组设组长一人,在实验时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实验过程。

2.合理分工。

为使实验时不出现“混乱”局面,必须进行合理分工。

例如,如何用球棍模型表达常见共价化合物?首先,准备了新鲜的两斤豌豆、两斤玉米、半斤花生,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还有一些细铁丝和剪刀。

其次,让学生分工合作搭建如下球棍模型:HCl、Cl2、H2O、NH3、白磷、CH4、C2H6、C2H4、C2H2、环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乙醇、二甲醚、氯化钠、干冰晶胞和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因为是源于生活的材料,学生兴致很高,效率很高。

由于搭建的结构有易有难,组内分工合作,每位同学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能动脑、动手、动口,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常见物质的空间结构。

部分同学搭建了HCl、Cl2、H2O、NH3、白磷、CH4、C2H6、C2H4、C2H2,部分同学搭建了环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乙醇、二甲醚,能力较强的同学就尝试搭建氯化钠、干冰晶胞和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这种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二)、化学实验趣味化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了《制作水果电池》的实验探究。

在参加探究的53位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准备了铁丝、镁条、锌片、铜丝和石墨棒(直径1cm,长6cm),番茄、草莓、西瓜、梨子、苹果等水果,万用表、砂纸、导线(带鳄鱼夹)、音乐贺卡(带发光二极管)、水果刀、纱布、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另外学生可自带水果和电极。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方式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和现象。

重点提出如下猜想:①你认为那些水果能制作水果电池?②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作电极?③另外还需要哪些材料?④你能运用实验原理大胆地进行想象并运用实验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吗?⑤通过猜想与实践你能得出水果电池的电流强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吗?⑥实验过程中你有何发现?⑦通过实验探究你有什么体会?⑧水果何以能发电,水果发电与原电池原理相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深刻地体会到水果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还能神奇地发电,深刻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

通过实验,发现每种水果都能发电。

有的小组还做了水果串联、并联、挤出果汁、给水果加热等的发电实验。

整个探究过程学生都非常积极投入,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富有创造力和奇思妙想,极大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果电池的电流强度与水果的种类、成熟程度、电极材料、电极深度、电极间的距离、酸碱度、温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本实验的成果虽然目前不能解决用电量需求,但说不定有一天“奇迹”会出现,通过水果能成功地找到新能源,既使腐烂的水果得到合理的利用,也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等探究环节,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生活是学习的源泉。

教学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

在校本课程中实施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地挖掘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创设情境,由学生去实践、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情境中得到激活和升华,从而达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时下修正液在中小学生中相当流行,基于此,我就让同学们收集各种品牌的修正液,要求对其中的主要成分卤代烃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们以组为单位经过讨论,设计了如下几种实验方案:然后,再要求各组派一名代表对以上四个方案进行评价,并回答以下问题:①你如何检验修正液中是否含有卤代烃?②浮在溶液上面的白色物质是什么?③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④你检验的修正液中有卤代烃吗?⑤哪些品牌是不合格的假冒产品?⑥卤代烃具有哪些性质?⑦它对人有什么危害?这个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让学生以身边的素材进行实验,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环保意识,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7年5月到2007年8月(1)筹备、组织、理论学习。

(2)收集有关化学实验资料及制定研究方案。

(3)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4)课题组成员工作分工。

2、实施阶段:2007年8月到 2008年6月(1)研究高一高二新教材,负责人作开题报告。

方案一: C H 3CH 2Br AgNO 3溶液方案二: CH 3CH 2Br △ NaOH 溶液 AgNO 3溶液方案三: CH 3CH 2Br △ NaOH 溶液 AgNO 3溶液取上层溶液 稀HNO 3 方案四: CH 3CH 2Br △NaOH 溶液 AgNO 3溶液 取上层溶液 稀HCl(2)收集整理研究素材,开发并编写校本教材。

(3)落实课题方案,并在参加校本课程的同学中实施。

(4)举办师生成果展示会。

3、总结阶段:2008年6月到2008年9月(1)做好资料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工作。

(2)完成实验报告。

(3)进行课题报告鉴定。

(4)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推广。

四、研究成果经过了本组成员一年的探索与研究,本课题在理论、实践和科研等层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

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立,符合这一精神,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延伸、应用。

在校本课程《化学实验》的开发和实施中,加强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在经历探究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只要结合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趣味化、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二)实践成果:1.趣味化学课程的实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徐帆同学为组长的9人小组开展了“碳酸饮料对中学生牙齿的危害”的课题研究。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论证、校内调查、实验研究等过程充分论证了本课题,在校学生课题结题报告评比中获最优奖,江山市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评比三等奖。

以徐帆同学为组长的9人小组开展了“白色污染为何难以治理”的课题研究。

2.趣味化学课程的实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成员尝试在课堂上尽量补充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实验,趣味化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物质的分散系在学习这节内容时,我事先做好大量的准备:淀粉溶液、Fe(OH)3胶体、CuSO4溶液、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小型激光束、鸡蛋壳(上有开口,下已去壳)等。

上课前,我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

上课时,先通过与胶体知识相关的四幅图片及相应问题引入新课,分别为早晨树林中的“丁达尔现象”、利用静电除尘的水泥厂、上海的崇明三角洲、血液透析,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已经熟悉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生活、生产中的事实和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