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重点中要求掌握的所有药物必须都知道药理作用,作用靶点。

第1章麻醉药分类:苯甲酸酯类 (如普鲁卡因酯基易水解,不稳定,因而局麻作用不够强)酰基苯胺类(如)局麻药的构效关系(1)亲脂性部分 1苯环的邻对位引入给电子取代基,如氨基、羟基、烷氧基时,由于供电性,与苯环酯羰基形成共扼体系,使羰基的极性增加,局麻作用增强。

反之,吸电基则作用减弱。

同时邻位上的基团可增加位阻,延长作用时间,如氯普鲁卡因。

(2)中间部分 2和 3该部分是由酯基( 2)或其电子等排体和一个次烃基碳链( 3)组成的。

此部分决定药物稳定性,影响作用持续时间次序如下(3)亲水性部分 4该部分通常为仲胺和叔胺,因仲胺的刺激性较大,以叔胺基最常见,且易成可溶性盐。

可以是二乙胺基或可用氢化的含氮杂环,如哌啶基、吗啉基或吡咯基等。

合成:利多卡因(作用于外周神经组织)罗哌卡因(作用于外周神经组织)第 2章催眠镇静药、抗癫痫药和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分类: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硫喷妥、司可巴比)苯并二氮卓类(地西泮、硝西泮、奥沙西泮、艾司唑伦)等。

2.1 巴比妥类催眠镇药构效关系:5 位无取代和 5位单取代均无作用(pKa过小);R1或 R2为支链或不饱和烃基,作用时间短;若为饱和烃基、芳烃基,作用时间长(代谢有关);R1和 R2总碳数为 4~8,若>8作用相反或无作用(logP)。

R3为甲基,作用增强(降低解离度,增加脂溶性);若两个 N上均有甲基取代即具有反作用(惊厥)。

X=O, S ; S 取代时脂溶性增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X=NH无作用。

2.2 苯二氮卓类催眠镇药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4,5位拼合四氢噁唑环 ,稳定性增加,作用强。

1,2位拼合三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

1,4-二氮卓环为必须结构苯二氮卓类的稳定性( 4,5位,1,2位在酸性及胃肠道中的开环反应)2.4 抗癫痫药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乙内酰脲类(如三甲双酮,乙琥胺)),GABA类似物(GABA为中枢抑制性递质,如卤加比)。

2.4.1酰脲类乙内酰脲的结构改造方法:将乙内酰脲化学结构中的 -NH-以其电子等排体-O-或 -CH2-取代,分别则得到了噁唑烷酮类和丁二酰亚胺类。

2.4.2、GABA类似物机制:GABA为中枢抑制性递质,该类药物具有与 GABA的类似结构,可通过抑制 GABA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或为 GABA的前药代谢反应:卤加比的体内代谢2.5 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分类: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噻吨类 (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泰尔登))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等2.5.1抗精神病药(都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吩噻嗪类构效:含N环上侧链部分必须由三个成直链的碳原子组成,若为支链,抗精神病活性明显下降,抗组胺作用增强。

顺式吩噻嗪类药物与多巴胺的优势构象能部分重叠,活性高2位R3为吸电基,活性强。

NR1R2碱性基团常为叔胺,可为脂肪叔胺如二甲氨基,也可为氮杂环,常用哌啶基或哌嗪基,以哌嗪最强合成: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的共同副作用:锥体外系副作用2.5.2抗抑郁药NA和 5-HT相对增多,表现为躁狂; NA和 5-HT相对缺乏,表现为抑郁。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可分为去甲肾上酰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第3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及 NSAIDs的作用靶点主要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COX)。

通过抑制 COX来阻断或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

另外部分还抑制脂氧化酶,减少白三烯等的合成。

COX-1促进生理性PGs的合成,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活动。

如保护消化道粘膜,调节血小板功能。

COX-2在炎症细胞中高度表达,使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合成增加。

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分类:乙酰苯胺类(扑热息痛、非那西丁)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阿司匹林铝、水杨酰胺)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托美丁;依托度酸;双氯芬那酸钠;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氟比洛芬)协同前药(mutual prodrug):贝诺酯(COXI,用于解热镇痛及抗炎,口服对胃无刺激,适合老人和儿童使用。

)为了减小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将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通过酯键相连。

口服后在体内分解又重新生成原来的两个药物,共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采用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叫做协同前药(mutual prodrug)前药:芬布芬在体内代谢成联苯乙酸的活性形式发挥药理作用。

(是酮酸类的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生成联苯乙酸而发挥作用。

联苯乙酸是COXI,口服芬布芬可避免直接服用联苯乙酸对胃肠道的刺激,胃肠道反应较小。

临床上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牙痛,手术后疼痛)合成:双氯灭痛布洛芬芳基烷酸的基本结构:第4章镇痛药(镇痛药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中枢,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部位一般认为是在外周神经)有证据表明κ受体对μ受体介导的反应有调节作用,故而混合激动-拮抗剂是发展的方向,即κ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拮抗剂,用作镇痛药时一般成瘾性小,如喷他佐辛(μ受体弱拮抗剂,κ受体激动剂,首个用于临床的非麻醉性阿片类合成镇痛药,镇痛效果为吗啡的1/3,优点是副作用小,成瘾性低。

左旋体的活性是右旋体的20倍,临床上应用其消旋体)为κ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弱拮抗剂。

μ受体镇痛活性最强,成瘾性也最强δ受体成瘾性小,镇痛作用也不明显(该章药物作用特点主要回答有镇痛作用强弱和有无成瘾性。

)4.1吗啡及其结构改造吗啡的性质:具有酸碱两性,3位弱酸性的酚羟基,17位碱性 N-甲基叔胺纳洛酮的作用特点:阿片μ受体拮抗剂,用于吗啡中毒解救吗啡的构效关系(半合成类镇痛药)(吗啡)叔胺是镇痛活性的关键基团,氮原子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使μ受体激动剂转变为拮抗剂。

酚羟基被醚化和酰化后,活性及成瘾性均降低。

羟基被烃化、酯化、氧化或去除后,活性及成瘾性均增加。

4.2全合成镇痛药分类:吗啡烃类(N-甲基吗啡烃,左啡诺)苯并吗喃类(喷他佐辛等)苯基哌啶类(哌替啶)苯基丙胺类 /氨基酮类(盐酸美沙酮)合成:哌替啶盐酸美沙酮的作用特点:μ受体激动剂,成瘾性较吗啡小,成瘾发生慢。

用作戒毒药。

有效镇痛药的结构要求,或构效关系如下:第 5章心血管系统药物5.1强心药强心药主要增强心脏收缩力,临床常用药主要有:强心苷类、β-受体激动剂强心苷类抑制心肌细胞膜结合的 Na+,K+-ATP酶(钠泵),并进一步导致细胞内参与激活心脏收缩力的 Ca2+增加。

5.2 作用于离子通道药物当前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心血管药物主要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钠离子通道阻滞剂、钾离子通道阻滞剂、钾离子通道开放剂。

5.2.1 钙通道阻滞剂 /钙拮抗剂钙拮抗剂的作用与临床应用:抗心绞痛抗心率失常抗高血压钙拮抗剂的结构类型:二氢吡啶类等基本结构:合成:硝苯地平稳定性:硝苯地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应产物钠通道阻滞剂作用:抗心律失常(具有抑制钠离子内流和促进钾离子外流的作用,用于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用特点:利多卡因的两个药理作用(降低去极化最大通量,缩短动作电位时间)5.2.3钾通道阻滞剂钾通道作为 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5.2.4钾通道开放剂钾通道开放剂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等。

5.3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有 Mg2+-ATP酶抑制剂(胺泵抑制剂)、作用于α受体药物、β受体拮抗剂。

5.3.1 Mg2+-ATP酶抑制剂作用特点:该类药物多具有降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的特点。

稳定性:碱性条件下的水解5.3.2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主要有α2受体激动剂、α 1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按作用的选择性分类分为三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 1受体阻滞剂、非典型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基本结构和构效关系β碳为手性C,苯乙醇胺型,R>S,芳氧丙醇胺型,R<S。

β碳上羟基为活性必须基团,被取代或醚化作用消失,酯化可延长时间。

n=0,苯乙醇胺型<n=1,芳氧丙醇胺型合成:可乐定5.4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5.4.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此类药物有三类:含巯基类(卡托普利)、含二羧基类(依那普利)、含磷酰基类(福辛普利)合成:卡托普利ACE抑制剂的构效关系:(1)ACEI分子中有三个基团与 ACE的结合点相结合:与 ACE的锌离子结合的基团,如巯基、羧基、次磷酰基,与 ACE的正电荷以离子键结合的阴离子部分,即末端氨基酸部分的羧基,与 ACE的供氢部位以氢键结合的基团,即酰胺部分的羰基5.4.3血管紧张素 II受体( AT)拮抗剂( 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5.5 NO供体药物临床常用 NO供体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和非硝酸酯类。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5.6 调节血脂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苯氧乙酸类:氯贝丁酯、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烟酸类:烟酰胺)8.6.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他汀类药物抑制了该酶的活性,从实质上降低了内源性胆固醇的水平,他汀类的活性形式:酯键水解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3,5-二羟戊酸( I部分)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必须基团5.6.2 苯氧乙酸类合成:氯贝丁酯、吉非罗齐苯氧乙酸类降血脂药的构效关系:羧基为降脂活性必须基团,若为酯或酰胺衍生物活性不变,羧酸α碳上有两个甲基取代,或插入苯氧基可增强降脂活性。

中间连接链部分 n的数目为 0至 3均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若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可以增强降血脂活性。

吉非罗齐第6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6.1组胺 H1受体拮抗剂经典型绝大部分有中枢副作用(镇静、防晕动、止吐)分类:乙二胺类(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抗过敏药。

西尼二胺>曲吡那敏>芬苯扎胺。

)、三环类(结构类似氯丙嗪,镇静和安定副作用较明显,如异丙嗪)西替利嗪作用特点:引入亲水性羧甲氧烷基。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BBB),镇静性大大减少。

盐酸苯海拉明作用特点:中枢抑制作用显著。

还用于晕动及妊娠呕吐。

阿伐斯汀作用特点:引入亲水的丙烯酸,,中枢副作用较小。

阿司咪唑作用特点:非镇静 H1受体拮抗剂(低 BBB渗透率)经典 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按上课记忆)6.2组胺 H2受体拮抗剂和抗溃疡药抗溃疡药物配合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幽门螺杆菌6.3质子泵抑制剂作用靶点: H+/K+-ATP酶第 7章抗生素分类:1,β-内酰胺类;2,四环素类; 3,氨基糖苷类; 4,大环内酯类; 5,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

7.1β-内酰胺类7.1.1青霉素类稳定性:β-内酰胺酶和青霉素酰化酶结构特征: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