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交易市场调查报告
畜牧产业是**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16年,**县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6833万元,可比增长%,增速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个百分点;生猪出栏达到万头、年末存栏生猪万头、猪肉产量吨,分别占全市的%、%、%。
近些年来,上至国家,下至各级政府对能繁母猪、冻精改良、疫病防治、标准化生产、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等的政策扶持不断加大,使畜牧业生产始终保持平稳发展,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也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同时,生畜交易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县**镇生猪交易市场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一、**镇生猪交易市场基本发展情况
**镇生猪交易市场于2016年开工建设,2016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
市场占地面积20亩,设计年交易量20万头,建有生猪交猪圈52间,可同时容纳800头以上肥猪在场交易。
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吸引了玉溪、普洱、楚雄乃至大理等地的猪源,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广东、广西、重庆、昆明、曲靖、版纳等地的客商。
自2016年建成以来,市场交易量以每年20%的增幅稳步增长,2016年,**镇生猪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已突破20万头,快速打破了到2019年交易量突破20万头的规划,该交易市场也迅速跃居为云南省较大、
交易较为活跃的生猪交易市场。
随着交易量的不断飙升,原有的场地面积、配套设施已无法满足交易需求及发展需要,为真正实现交易市场的平台作用,2016年3月起,**镇政府采用BT模式对生猪交易市场进行改扩建,改扩建投资700万元,新建仔猪交易棚、兽药饲料销售区、肥猪交易区、洗车场、现代化的全自动红外线感应消毒设备、8平方米的电子信息显示屏及老市场停车场硬化等硬软件建设。
改扩建后的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5亩,每天可容纳1500头的交易量,全年能容纳肥猪上市交易40万头以上,比原有规模扩大1倍,预计可以满足未来十年的畜牧产业发展要求。
二、**县**镇生猪交易市场建成后**畜牧产业现状
**镇辖1社区和8个村,村村都有畜禽规模养殖户,其中以生猪规模养殖户居多。
**镇党委、政府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高度出发,于2016年建立牲畜交易市场,着重把畜牧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自2016年以来(如图一),畜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呈上升状态,从2016年始,畜牧业产值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40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生猪养殖的比重最大,2016年度肥猪出栏产值在**镇畜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77%(如图二)。
随着产业发展壮大,为了整合资源,**镇党委、政府于2016年成立“**和盛商贸有限公司”,有效的规范了生猪交易市场。
交易市场建立后,**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新、好特征:
(一)生猪养殖内部结调整取得成效,生产区域划分日益明显。
随着**镇牲畜交易市场的成立,全镇加快生猪养殖品种结构、产品结构到品质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猪生产水平。
启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了猪肉品质的提高,形成了专业村、养殖小区等产业聚集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生猪养殖区。
(二)畜牧业投入增加,基础设施改善,发展后劲增强。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近三年共发放近3000万元左右贴息贷款,其中:2016年共发放贴息贷款800多万元,极大改善了畜牧业基础设施,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增强了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另外,畜牧兽医技术工作取得成效,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按照面向生产、服务产业的要求,镇党委、政府要求兽医站强化品种改良、兽医防疫技术工作,在加强科技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在促进畜牧业发展方面起到骨干作用。
(三)养殖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得到了转变,规模化饲养在生猪养殖生产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2016年底肥猪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81家。
传统散养农户通过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等形式整合,不同程度地
3/ 6
接受了现代化改造。
2016年—2016年,肥猪出栏总数年平均递增17%,数量发展还处于增长期,畜产品增长的势头不减,依靠扩大再生产的数量增长型模式逐步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四)农户养殖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户通过交易市场平台,不但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费用,而且可以随行就市,逢价交易,方便了养殖户了解市场行情。
出现了一批专门在牲畜交易市场上购买肥猪,通过一段时间的短期育肥后或是等价格合适,再推向牲畜交易市场, 从中赚取差额利润的群体。
三、牲畜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为农民增收致富架设“金桥”
近年来,**镇牲畜交易市场依托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建设力度,随着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交易规模连年扩大(如下表),对外辐射能力越来越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滇中交易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带动作用较强的肥猪交易中心,为农民增收致富架设了一座“金桥”。
交易量的不断增大,市场影响力也在逐步的扩大,肥猪外销(注:销往**县外)的数量通过2016- 2016年度统计的数量对比得出,增加了近四倍。
2016年销往四川、重
庆、广西、广东及省内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肥猪占总交易量的33%,到了2016年增加到了79%。
通过这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未来**生猪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将会大大的提高。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是牲畜交易市场交易品种略显单一,与省外一些大型的综合牲畜交易市场相比,主体规模还是偏小,交易的畜产品不够丰富。
因此,对一些大市场的吸引力度不足。
二是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面对边邻双柏、镇沅,又有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不同地州发展不同,牲畜疫情威胁较大。
五、建议和对策
(一)坚持与开发畜产品基地相结合,引导农民“产”
实践证明,牲畜交易市场只有与推进牧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有大发展。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镇牲畜交易市场信息灵、反馈快、联系广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优畜牧产业结构,建立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做到有品质、有特色、有规模的发展要求。
(二)坚持与完善基础设施和多元化吸引社会资金相结合,带动农民“建”
5/ 6
首先要积极实施市场升级工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广泛吸收社会闲置资金投入,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到市场建设中来。
(三)坚持与整合信息资源相结合,帮助农民“销”
积极创建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相关设施,利用网络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及时准确的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沟通产销、提高效率、促进流通、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坚持与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相结合,联合农民“调”
首先是规范交易行为,建立经营者自律组织,并由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市场内牲畜交易行为,为客户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其次是推行安全准入,对所有准备进入市场的牲畜逐头进行检疫,确保入市的牲畜质量安全可靠。
最后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和频率,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活动,为畜产品高效、有序、安全流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