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宜教育戴斌老师申论写作方法

中宜教育戴斌老师申论写作方法

申论考试“原因分析四步法”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戴斌在申论考试中,基本上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一类比较固定的考查形式,但很多时候考生很难判断究竟这些“原因”和“对策”应该怎样提出来?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就是从材料中推敲出来。

在这里,戴斌老师将给广大的考生介绍一下由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原创研发的“原因分析四步法”,教会同学们如何从材料中推敲社会问题的“原因”。

从材料中推敲社会问题的“原因”基本的分析套路,这里有四个步骤(以下简称“四步法”。

):(1)找到原文中的重点句。

(2)对重点句进行同义推敲,并找出内在的逻辑关系。

(3)分析出为什么“主体”会“做某些事情”或“不做某些事情”。

(4)总结成文,并将特殊化的问题普遍化。

以下我们找一个范例示范一下如何使用“四步法”,从材料中推敲出社会问题的“原因”:【真题范例】首先我们先看一下“2006年北京市面向社会招考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卷”中的第二题及其相关材料:2.根据给定资料相关信息,试对给定资料中划线部分所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15分)要求:(1)表述准确,文字简明(2)字数不超过150字解析:划线部分的文字为:消息传来,在国内掀起一股不小的申报世界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热潮。

即我们可以认为,题目的用意是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申遗热潮”。

【参考答案】(1)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国人的“申遗”的热情。

(2)申遗成功将有利于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3)申遗成功将更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4)“申遗”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的文化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

【上述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呢?以下戴斌老师将教会大家从材料13、材料14、材料19、材料20中找到相关的原因。

】【以下我们将用“原因分析四步法”为大家操作一次】【材料13】《人民日报》2003年8月1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北京的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寢,列入《世界遗产史录》之中。

消息传来,在国内掀起一股不小的申报世界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热潮。

据悉,此次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金陵人“申遗”的热情,他们把目光再次瞄向南京明城墙,政府表示将出重拳整治南京明城墙边乱搭乱建的问题,切实做好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和保护,直到它符合申报“世遗”标准为止。

【材料剖析一】(1)请看材料中的原文中的重点句:“此次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金陵人“申遗”的热情”。

(2)这里戴斌老师进行同义推敲:此次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可以极大地调动了金陵人“申遗”的热情,说明其他的“成功例子”同样可能调动大家的“申遗”热情。

(3)戴老师在这里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国人”会有巨大的“申遗”热情呢?因为很多时候,某些“成功例子”的“示范性作用”是很大的。

有了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例子”,而其他城市,很可能都会争着“申遗”。

这里体现的是相关“主体”的“从众心理”。

(4)总结成文,并将特殊化的问题普遍化。

戴斌老师认为可以推敲出“出现申遗热潮”的原因是:【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国人的“申遗”的热情】【材料14】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随着世界遗产地在全国各地分布的逐步拓展,一批新兴的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逐渐崛起,像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这些旅游目的地,十几年前在中国还非常陌生,如今已经享誉海内外。

【材料剖析二】(1)请看材料中的原文中的重点句:“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2)这里戴斌老师将进行同义推敲:我们可以发现既然“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即“世界遗产资源”是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

(3)戴老师在这里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主体”会“做某些事情”呢?因为材料中的“主体”希望旅游业有较好的发展,而“申遗”是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

(4)总结成文,并将特殊化的问题普遍化。

中宜教育戴老师认为可以推敲出“出现申遗热潮”的原因是:【申遗成功将有利于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材料19】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最近出现一种“经营论”。

其主要内容是:以市场手段去经营文化遗产,以经营所得的资金来保护文化遗产,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在此方面,一个经常被提起的例子是,在政府管理模式下,黄山原来一年的保护费200万,而后来成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并上市后,黄山一年保护费高达2500万。

【材料剖析三】(1)请看材料中的原文中的重点句:“以市场手段去经营文化遗产,以经营所得的资金来保护文化遗产。

”(2)我们进行同义推敲: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是作为“文化遗产”的话,可以用市场手段去经营,这样将大大增加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资金,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3)这里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主体”会“做某些事情”呢?因为材料中的“主体”希望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很多资金,而申遗成功可以带来很多的资金。

(4)总结成文,并将特殊化的问题普遍化。

戴老师认为可以推敲出“出现申遗热潮”的原因是:【申遗成功将更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20】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北京城,从元朝起就形成了中、内、外三重格局。

中心为紫禁城,紫禁城外围是皇城,皇城的外面称内城,大体以北京的二环为界。

自民国初年皇城城墙被拆除后,人们不断在此搭屋建舍,皇城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2001年,北京市在南北河沿大街、晨光街、东长安街、平安大街之间的“东皇城根”遗址上,建立了皇城根遗址公园。

公园长2.4公里,宽约29米,选取左安门、五四路口、四合院、中法大学、南端点、北端点等历史文化节点,运用恢复小段城墙,挖掘部分地下墙基遗存等手段,部分展示了皇城的面貌,皇城根遗址公园也是北京城最大的绿化工程,共铺设草坪4万平方米,种植灌木4.4万株,形成了“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一年四季的代表景致。

公园还设计了近10个雕塑和浮雕,营造独特的人文环境。

皇城根遗址公园唤起了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提高了周围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成为北京旅游的一个亮点。

【材料剖析四】(1)请看材料中的原文中的重点句:“皇城根遗址公园唤起了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提高了周围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成为北京旅游的一个亮点。

”(2)这里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进行同义推敲:皇城根遗址公园实际上就是“申遗”的产物,即我们可以认为“皇城根遗址公园”实际上就等同于“申遗”所带来的好处。

(3)我们这里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主体”会“做某些事情”呢?因为材料中的“主体”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文化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而申遗后所带来的变化就是使文化遗产周边的文化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得更好。

(4)总结成文,并将特殊化的问题普遍化。

中宜教育戴老师在这里可以推敲出“出现申遗热潮”的原因是【“申遗”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的文化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国考申论的六大拟题方法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戴斌第一节“未必”法申论考察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而我们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其实都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却“未必”“是这样”,于是就形成了社会问题。

谈到这里,或许很多考生会感到不解,以下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将用一系列实例为大家逐步分析这个社会问题的共同点,并分析如何使用“未必”法来拟出较佳的题目。

方法一:在应该“成立”的一对因果关系词之间添加“未必”二字【范例一】“有为”未必“有位”——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拟题分析:“有为”和“有位”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正常的情况下,“有为”的人是应该要获得相应的“位置”的,但如果这个应该“成立”的因果关系却“未必”成立时,就会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

就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是属于“有为”的群体,但是就业难这个现象让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这个社会问题的矛盾所在了。

考生如果以这个角度来作为自己的题目,无疑就准确地把握住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范例二】安全检查未必安全——关于“S-K II”事件的冷思考拟题分析:这个社会问题讲的是在我国销售的日本化妆品“S-K II”可能对人体有害这一事件。

印象中,不少国人对这个事件的主角——日本化妆品的生产厂商非常地痛恨。

但痛恨之余,我们也要自我反思,如果“S-K II”真的对人体有害,首先应检讨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毕竟“S-K II”已进入中国销售多年,而且一直是合法销售,即每一年进口的日本化妆品都是经过我国有关海关部门的安全检查才得以进口,但现在告诉国人,通过我国“安全检查”的商品却是“不安全”的,这又如何解释呢?所以需要加强的恰恰是提升我们自身“安全检查”的安全性问题了。

方法二:在一个“四个字组成的词语”中间添加“未必”【范例】“开拓”未必“创新”——国有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拟题分析:在我们的词汇中,开拓创新原本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开拓”与“创新”两种含义是缺一不可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常常是做对了一半,忽视了真理的另外一半,于是社会问题就产生了。

戴斌老师认为题目中所谈到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一样,不少大型的国有企业在应对加入WTO之后的机遇与挑战时,更多地是采用大规模扩张的方式,就像不少做家电的企业竟然要进军房地产业,做电脑的企业想去做手机业务,一味地强调“开拓”,以为“开拓”就等同于“创新”,常常忽视企业的“软件”建设,忽视了“创新”这一历史任务需要建立在企业“软件”发展的基础之上。

于是我们在谈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开拓”未必“创新”这个题目表现这个社会问题的矛盾所在。

方法三:在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间添加“未必”二字【范例一】“可承受”未必“可接受”——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拟题分析:在一些人固定思维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将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相互“混淆”,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在听证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一次谈到“提价”,提价者常常首先将人民可以“承受”价格提升,同义“偷换”为可以“接受”价格提升。

很多的社会问题的矛盾关键常常都是“一字之差”。

而这种“一字之差”,考生可以用“未必”二字将其相互连接,含蓄地表达我们的质疑。

【范例二】“价高”未必“质高”——消费不能只看“价格”拟题分析:这个题目谈到的是消费者消费意识中存在的误区。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片面地追求高价商品,错误地认为“高价的商品”一定质量高。

这种消费观念常常引致许多消费者权益的受损,如每年中秋时常在各地出现的“天价月饼造成食物中毒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