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选修3-4《光的干涉》课件有动画
选修3-4《光的干涉》课件有动画
【例2】(2010·福州高二检测)关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
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 C.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 将呈现彩色条纹 D.照射单缝的单色光的波长越短,光屏上出现的条纹宽
度越宽
光的折射
潜 望 镜
S′
全反射棱镜
三棱镜成像1
三棱镜成像2
第一个问题
光到底是什么?17世纪形成了两种学说:
*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 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代表人物:牛顿(英国)
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不能解释-----同时发生反 射和折射、几束光相遇而互不干扰。
B.单色光f1和f2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暗条纹
C.单色光f1照射时出现明条纹,单色光f2照射时出现 暗条纹 D.单色光f1照射时出现暗条纹,单色光f2照射时出现 明条纹
【思路点拨】判断屏上某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要 看该点到两个光源(双缝)的路程差与波长的比值. 【自主解答】选C.单色光f1的波长 λ1相间彩色条纹
结论:
1、改变光屏到双缝的距离L,观察干涉条纹的间 距有何变化? 随光屏到双缝的距离L增大而增大 2、改变双缝的间距d,观察干涉条纹的间距有何 变化? 随双缝的间距d增大而减小 3、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双缝,观察干涉条纹 的间距有什么不同?红光波长长干涉条纹的间距大 想一想,双缝干部涉条纹的间距可能与哪些因素 有关?
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代表人物:惠更斯(荷兰)
能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几束光相遇而互不干扰; 不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
由于早期的波动说不能用数学作严格的表达和分析、牛顿在 物理界的威望,微粒说一直占上风。
* 19世纪初,在实验中观察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 象,不能用微粒说解释,因而证明了波动说的正 确性。 19世纪60年代性,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赫兹实验证实这种学说。波 动说得到了公认。
二、薄膜干涉
用一根吸管蘸一点肥皂 溶液,可以吹出一串肥 皂泡,每个肥皂泡都呈 现出五颜六色,你能 解释这个现象吗?
薄膜干涉: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是当肥皂膜竖直放置 ,由于重力作用,膜上薄下厚 。光照射到肥皂膜上,经前后 膜两次反射,又叠加在一起, 后膜反射光的路程比前膜反射 多2倍膜厚。若膜厚度2倍等于 波长整数倍,两列光波加强, 呈现明纹。若某种膜厚度2倍等 于半个波长奇数倍,此处两处 两列波互相减弱,出现暗纹。 膜厚度变化是连续的,就了现 明暗相间条纹。
一、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介绍: 1、装置特点: 双缝S1、S2的距离很近 ,缝很窄
双缝 屏
激光
S1 S2
2、①用单色激光 ②双缝的作用:相当 于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 同的光源,双孔的作用 是获得相干光源
一、双缝干涉
观察思考?
用一束平行的红色激 光束照射有两条狭缝 (也称双缝)S1和S2 的档板(S1和S2相距 0.1m),观察挡板后 面与档板平行的屏幕 上所出现的条纹。
D.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从两个
狭缝到达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标准解答】选A、C.两列波产生干涉时,频率必须相同 ,否则不可能产生干涉现象,而不是干涉不稳定,故A正
确、B错.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
从两个狭缝到达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 亮条纹;若该路程差是光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注意是半波长而不是波长),故C正确、D错.
A.变疏
B.变密
C.不变
D.消失
【标准解答】选A、C.要想产生干涉现象,必须有两列相 干光源.在肥皂膜干涉中,薄膜前后两表面反射的光正好
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相互叠加形成干涉条纹,所以选
项A正确. 肥皂膜在重力作用下,上面薄、下面厚,厚度是不均匀 的,并且厚度均匀的薄膜是不会出现干涉条纹的(若厚 度相同,路程差处处相等,两列波叠加后,若是加强,
探究1:光是一种波
光单 色
S1 S2 屏
双缝
双缝干涉图样
单 色 激 光 束 双缝
S1
暗条纹的中心线 暗条纹的中心线 亮条纹的中心线 亮条纹的中心线
S2
图样有何特征? 屏 明暗相间 等间距 中央亮条纹
探究2: 出现明暗相间条纹的条件
亮条纹
S1
亮条纹
S2
出现亮条纹的条件
亮条纹
s 2 n
干涉、衍射 是波特有的 现象! 是什么波?
这儿的粒子不 * 19世纪末,发现了新现象----光电效应,用波动 同于牛顿所说 说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于20世纪初提出光子说, 的微粒。
认为光具有粒子性,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
光到底是什么?
* 现在人们认识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本章介绍光的波动性,下章要介绍光的量子性。
双 缝
屏
观察思考?
1、改变光屏到双缝的距离L,观察干涉条纹的间 距有何变化? 2、改变双缝的间距d,观察干涉条纹的间距有何 变化? 3、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双缝,观察干涉条纹 的间距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双缝干部涉条纹的间距可能与哪些因素 有关?
干涉图样分析
红光
红 700nm
……
+
蓝光
兰 470nm
处处光线加强,若是减弱,处处光线减弱,不会出现明
暗相间条纹),所以选项B错误.
波长越短的光波,对同一装置,干涉条纹越窄.绿光的波
长小于黄光的波长,所以绿色光照射薄膜产生的干涉条
纹间距比黄光照射的间距小.选项C正确. 出现亮、暗条纹的位置与薄膜厚度有关,对于某位置, 若光线叠加后加强,则与此等厚度的位置反射光线叠加 都加强,从而形成亮条纹.对暗条纹也是一样道理.由于
思考7:那么,怎样来确定增透膜的厚度?
照相机和望远镜
因为人的视觉最敏感的色光为绿光,所以增透膜的 厚度为绿光在增透膜中波长的1/4。以增大绿光的 透射强度。 因为红光与紫光反射强度大,所以照相机的镜头
常呈淡紫色或蓝色
【例1】关于光的干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A.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光波才能产生干涉 B.频率不同的两列光波也能产生干涉现象,只是不稳定 C.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从两个 狭缝到达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亮条纹
薄膜同一水平线上的厚度相同,因此干涉条纹基本上是
水平的,所以选项D错误.故选A、C.
光 是什么— 17世纪的两种学说
• 牛 顿 的 微 粒 说 对光本性的认识,人类经历 了十分漫长的过程,牛顿认 识光是一种粒子流,与牛顿 同时代的惠更斯则认为光是 • 惠更斯的波动说 波,他开创了光的波动论。
• 假如你认为光是波, 准备通过哪些物理现象来 证明呢?
假设光真的是一种波
我们必然能看到波特有的现象
【自主解答】选B.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屏上将
呈现彩色条纹,故A错.用红光作光源,屏上将呈现红色 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故B正确.红光和紫 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条纹,故C错.单色光的波长 越短,光屏上出现的条纹越窄,故D错.
【典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
离之差为0.6 μ m,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Hz和 f2=7.5×1014Hz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明 、暗条纹的情况是 A.单色光f1和f2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明条纹
光的干涉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
用干涉法检查各种 镜面的平整程度。
如果被测平面是平 的,干涉条纹就是 一组平行的。如果 干涉条纹发生弯曲, 就表明被测表面不 平的。
增 透 膜
b.增透膜
原理:当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 的1∕4时,在薄膜的两个面上的反射光,光 程差恰好等于半波长,因而相互抵消,达到 减小反射光,增大透射光的作用 思考6:增透膜能否将所有反射光都抵消
c f1 8 3 10 = m=0.6×10-6 m=0.6 μm, 5.0 1014
单色光f2的波长
8 c 3 10 -6 m=0.4 λ2 = = m=0.4 × 10 f 2 7.5 1014
μm,
因P点到双缝的距离之差Δx=0.6 μm=λ1,所以用f1照 射时P点出现亮条纹.Δx=0.6 μm=
3 λ2,所以用f2照 2
射时P点出现暗条纹,故选项C正确.
【例3】关于光在竖直肥皂液薄膜上产生的干涉现象,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 A.干涉条纹的产生是由于光在薄膜前后两表面发生反射 ,形成的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 B.若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相互平行,说明肥皂膜的厚度 是均匀的
C.用绿色光照射薄膜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比黄光照射间
双缝干涉及薄膜干涉
此处发生 干涉现象
双缝
屏幕
空气
A
S1
S2
b
a
O
S
λ
B
A 薄膜
双缝干涉及薄膜干涉
双缝
此处发生 干涉现象
屏幕
空气
A
S1
S2
b
a
O
S
λ
B
A 薄膜
例1、如图所示,竖直的肥皂液膜的横截面, 右侧受到一束平行光的照射,关于肥皂液膜产 生干涉条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右侧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光线在肥皂液 薄膜左右两个表面反射的两列波迭加生成的 B.在左侧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条纹 C.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黑白相间的也可能是色 彩相间的 D.观察到的条纹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竖直的
2
( n=0,1,2,3…)
探究2: 出现明暗相间条纹的条件
S1
暗条纹
S2
λ/2
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条件 亮条纹 暗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