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桃李之星”候选人申报材料学 校: 内 蒙 古 工 业 大 学 学 院: 机 械 学 院 姓 名: 黄 新 涛 专 业: 工 业 工 程“桃李之星”候选人申报材料黄新涛同学系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的一名大二的学生,他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同样农村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于是他从小学开始便走上了异地求学之路。
同时这也给本来已经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他深知道年幼的他不能随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打工帮家里解决些家庭负担。
年幼的他只有深深地去体会家里这么做的意义,希望他能够走出这个偏远的农村,不仅能够改变他自己更能够改变家庭,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出农村。
“我要一种幸福更灿烂,我要一片蓝天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更高的天空”。
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歌,梦想是美丽的,灿烂的而且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他告诉他自己,他不能放弃,他要寻找一份感动,传递一份爱。
他是一名来自河北农村的大学生,14年的异地求学路总是让人感到漫长而且艰难。
5000多个日日夜夜伴随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那抹杀不掉成长。
年少时代的他,总是不免轻狂,推着自己破旧的自行车,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夕阳将影子拉的稀长,听着车踏板吱吱呀呀的声响,竟然也会朝着天空大喊出:“有朝一日,我定会改变我的家乡”这样的狂话。
时至今日,他依然怀疑着,懦弱的他为什么会坚持到现在?也许那就是他的执着,执着于感动,执着于梦想。
年幼的他从很小就很懂事,勤奋学习,生活中勤俭节约,不敢乱花一分钱。
初中时的他一直保持着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中考时他以全市第一的好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高中时,他变得更加勤奋,每晚学到12点才休息,早晨4点钟就起来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不论严寒酷暑,他都始终坚持着,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他的背后就是他勤劳的父亲:在40多度的高温下还用铁包倒着近千度的铁水,不断地弯腰,起身扣起着一个一个的扣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坚持了20多年。
暑假时,别的孩子都在家里避暑或者旅游,而他却只能跟着父亲在铸造厂里帮着父亲干零活。
用沙子塑型,弯腰起身,弯腰再起身,从早晨五点一直到晚上八点才能回家,喝上一舀子凉水就会觉得甜的不行,躺在床上就能做起美美的梦,这样的生活就是他寒暑期的主旋律,但他并不觉得苦,并不觉得累,因为这能帮助家庭,帮助父亲,他心甘情愿。
是家庭养育了他,使他成长。
2011年9月,黄新涛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校期间他非常努力的学习,每天早晨都会坚持早读,晚上都会坚持晚自习,而这样枯燥的生活又成了他在校学习期间的主旋律。
正因为如此才使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为一个大二学生的他,在学习上,一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获得过校级一等奖学金两次,今年十月份又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以560分的成绩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
除此之外,他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过“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
兼顾学习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校园文体活动。
从大一开始,他在新生篮球赛中取得季军的成绩,在新生羽毛球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他参加田径团体运动会获得优胜奖,参加创新征文大赛取得第二名成绩,获得“春雷杯”朗诵比赛优胜奖,团知识竞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他多次担任团日活动主持人,一直在用着自己的努力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兼顾学习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入学时军事训练中他被评为“优秀学生标兵”,他多次参加志愿者服务类活动,多次进行校园义务献血,当过运动会志愿者,国际文化交流会志愿者,南京博物馆,卫孝陵志愿者,参与过中国慈善扶贫机构的善行100活动,进行过多次三下乡活动。
大学的他担任过内蒙古一线传媒的实习设计员,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习项目相结合,做出不少令人感叹的设计作品。
大一的下半年他通过自主创业,成为石家庄新高劳务的公司合伙人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办事处,作为内蒙自治区总代理的他积极服务大学生寒暑期实践,勤工俭学活动,与天津三星电子,因塔斯等三十多家电子制造公司签订合同,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长期为其提供大学生实习人员,组织大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企业实习参观活动。
直至今天已经有近千名的的大学生参与该勤工俭学活动,使大学生不仅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而且获得了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经验及感受。
通过这个项目,他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入,不仅可以不从家里拿生活费,而且还利用这些资金组织支教和实习活动。
从高中到大学他一直执着的坚持着,迄今为止他带领过的支教团队已经在五个省的十余所大学建立起来,组建起十一个支教小分队,两年间已经在22个偏远的农村进行过支教活动,通过创业活动,打工,社会,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募捐活动,奖学金等筹集到的20万余元全部用于农村的教学设施,学生用品,教材资料等的捐赠,其中我们曾帮助过17名农村的小学生重返学校,捐赠书包,文具盒,旧衣物等二百余件,旧书籍324册。
在他的生活中,也许,周六日,别人可以用来睡懒觉,玩游戏,但他却是最忙碌的时候。
也许,寒暑期,别人可以待在家里,或者出去旅游,但对于他来说,那却是一段他最宝贵的时间,一段他唯一可以献给孩子们的时间。
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教育,也许更是对外界的渴望。
在这些经历中,有一段他记忆最为深刻。
这段回忆使他记起童年,记起家乡……2011年冬季,他带领着河北省的七人小分队(第一队),来到了河北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因为前一阵子刚下过雪,路面显得曲折而颠簸,进村的路越走越窄,于是他们只好步行,道路两旁的田地参差不齐的排列着。
从远处看,村里的土培房稀稀落落地镶嵌着,他们的脚步也渐行渐近。
进村后,经过村长交谈,他们住在了村长家里,村里的教育资源极其缺乏,只有一个乡村教师,带着全村孩子的数学和语文。
教室由于长时间没有修缮,变得破烂不堪,墙皮也开始剥落。
因为是冬天,村长家里也没有多余的床,所以他们只能睡冰冷的床板,盖着厚厚的棉被来御寒。
他们也从和当地教师交谈中得知当地还有三个孩子,因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没有钱,交不起学费,所以只能跟老人待在家里。
他们到了其中的一个孩子的家里,发现一个老人还有一个在推着沉沉磨盘的孩子,一步一步的围着木桩子,浑身都是灰灰的尘土。
确认过情况后,他随即将上个学期募捐到的6000块钱分别给了三个家庭,希望他们能够用这份钱重新回到学校上学。
他们把自己带来的教材分给学生们,和当地的教师一起探讨这个月的教学安排,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待在这里和孩子们说着外面的世界,说着北京,说着南京,说着各地的名胜古迹,奇闻异事……看到孩子们新奇的眼光,和他们灿烂的笑脸,真的能使一切的烦恼都消失,以前只能在报纸中见到的故事,现在他却成为了故事中的参与者,一切就像梦幻般地演绎着。
以前的他总是以为这种事都是骗人的,也许,只有当他自己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的体会到那份纯真的感动。
时光匆匆,一个月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他们依旧步行出村,后面紧跟着的是整个班的孩子和部分家长。
尤其是那三个孩子,那三个重新返回教室的孩子,他们不必在羡慕其他的孩子,羡慕其他孩子能坐在教室里听课而不用推着沉沉的磨盘。
远处的汽车变得越来越近,但他们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不停地用手摸着后窗上的水汽,看着那个个矮小身影的远去!他也会很疑惑,为什么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爱究竟去哪里了?看着远去汽车后面随着奔跑的孩子,看着车轮在曲折小路上留下的两行车印,看那三个孩子眼中闪烁着的泪花与挥动的双手,他明白了,也许这就是他所要的感动,所寻找的爱!这个春节,他们与村里的人们一起度过,他们吃到了村里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饺子,看到这里独特特色的节目。
尽管,这个冬天,的确很寒冷,但他们吃到那几个孩子亲手端来的开水煮豆腐,他们又怎么不感到心底里的温暖。
树的年轮一圈一圈的增长,他迈入了大二,虽然学习任务很重,但这并不是成为阻挡他前进的借口。
他深深地知道,走出农村的这条路艰难而且曲折,遥远而且看似没有尽头。
对他们而言,也许他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是他一直相信他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这些孩子们得到社会的关注。
他们的支教小队每年都会注入新的血液,支教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有着自己的经历,故事,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年轻的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切实行动去实践着自己要改变家乡的诺言。
在这条路上他们走的坎坷并且艰难,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着,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梦想,为了那个还是小屁孩儿时说出的一句狂话,一个诺言,所以他们还在坚持着,努力着…他和他的同伴们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证明着大学生的义务支教不是在搞形式主义,而是结合当地人民的需要去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去获取社会对农村教育,失学孩子们关注。
来自农村的他深知农村孩子的艰苦,和那种对外界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
他的事迹被很多的当地报纸报道过,被授予“农村支教先进标兵”,“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但他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他要做的仅仅是带给农村孩子一份温暖和一份爱的感动。
正因为他也是来自于农村,所以他知道摆脱农村命运的艰难,十多年的异地求学路使他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更使他形成一种面对贫困,面对挫折的态度,而他,也相信他的努力最终会带来好的结果,那些失学的孩子也会得到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护,他相信这条路上永远没有极限,他,和他的伙伴们会一直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