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 106 页例 1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 月 12 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例 1:同学们在全长 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m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预设 1:20 棵。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 5 m栽一棵,共栽 100÷5=20 (棵)。
预设 2:我认为是 21 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 1 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遇到了什么困难?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
(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教师:先看看 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 4 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 5 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预设:25÷5=5,就是把 25 m平均分成了 5 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 6 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 1。
(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 1。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 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 50 m安一盏。
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 2:两旁。
(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
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 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 km=2000 m (2000÷50+1)×2=82(盏)答:一共要安装 82 盏路灯。
教师:2000÷50 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2.马路一边栽了 25 棵梧桐树。
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
由“棵数= 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答:一共要栽 24 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
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 1 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 2 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 6 m种一棵,一共种了 36 棵。
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答: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 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
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第二课时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 107 页例 2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 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 3 m。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 21 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 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大象馆和猴山相距 60 m。
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 3 m。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设计意图】例 2 是在例 1 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指名汇报)预设 1:准备题是一边,例 2 是小路两旁。
(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
(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 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 2 是两端不栽。
(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三、理解归纳,得出模型指名回答,过程预设: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 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 5 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 3 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 1。
(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运用这一模型,例 2 可以怎样解答?60÷3-1=19(棵) 19×2=38(棵)答:一共要栽 38 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
通过与例 1 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四、课堂练习,应用新知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 32 m,每隔 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
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答:一共要放 7 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32÷4+1=9(盆)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 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 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 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 5 段。
每锯下一段需要 8 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 8×4=32(分钟)答:锯完一共要花 32 分钟。
【设计意图】第 1 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 2 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