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沉积相

河流沉积相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a. 河床高速带沉积——河床中部或外侧沉积 细砂岩为主。完整正粒序。砂层厚度多>5m。K>3.0×10-3m2。 泥质夹层少。自然电位及微电极曲线幅度大,回返小,相对较平滑。 b. 河床低速带沉积——距主流线较远点坝/串沟及废弃河道沉积 以粉砂岩为主,正粒序。砂层厚度=3-5m。K≈1.0-3.0 ×10-3 m2。 泥质夹层相对增多。自然电位及微电极曲线幅度变低,略呈锯齿状。 c. 堤岸和决口扇沉积。 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为主。砂层厚度<3.0m,K<1.0 ×10-3 m2。 泥质夹层较多。自然电位及微电极曲线回返层多而幅度大。 d.泛滥平原沉积和天然堤、决口扇中细粒沉积 岩性以泥质为主,局部范围含粉砂岩,不显层理。物性最差。 自然电位及微电极曲线平直或有极小的幅度差。
2.曲流河亚相划分及特征——
(3)河漫亚相

天然堤外侧,源于洪水期河水泛滥沉积 的结果——泛滥盆地。 按淤水的程度,分为: 河漫滩 河漫湖泊 河漫沼泽

a. 河 漫 滩
河床外广阔的滩地,平水期无水,洪水期被水淹没。 沉积物:水动力弱,粉砂、粘土为主。 构 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各种暴露构造。 垂向上:垂向加积产物,位于河流相旋回的上部。
Hale Waihona Puke 孤岛、孤东地区馆上段含一层厚约20-30m的软体动物化石 层,并产鱼类、介形类、葡萄藻属等类淡水生物化石—— 曲流河沼泽化/牛轭湖沉积。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8)砂体形态
馆下段砂体(辫状河)平面上——宽直长条状,
横剖面——较对称顶平底凸形,
砂体多层叠置相切交错

馆上段砂体(曲流河)平面上——弯曲长条状、串珠状
油田 名称 孤东 油田 孤岛 油田 埕岛 油田
沾 相化 模凹 式陷 及馆 砂陶 体组 展河 布流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2)砂岩层底部多具有冲刷面和泥砾层
十几cm/几十cm泥砾层( 泥砾、石英、长石、岩屑和泥质、 粉砂)——河床滞留沉积物(与下伏泥岩突变接触)
泥砾来自河流冲刷底床/侧向侵蚀岸边垮塌后沉积物再改造。
横剖面——不对称顶平底凹形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1)辫状河沉积模式
——馆下段+上段下部,巨厚块状砂砾岩厚达300-600m。

A. 最主要的微相是心滩或河道砂坝。 馆下段心滩砂体纵向上互相连通,油气保存条件差, 仅在有泥质盖层的局部高点上形成小范围受岩性控制 的“油帽子”。

曲流河的侧向迁移
三、辫状河

河道砂坝(心滩)发育,宽、浅、急 砂质辫状河、砾石质辫状河
1.河道砂坝(心滩)的形成

(1)双横向环流 :
所形成的心滩较细长,粒度细,可向下迁移。

(2)洪水期
大范围沉积被后期水流所冲刷、切割
Well
合层测试时压 力计位置
2. 河道砂坝的分类

纵向砂坝、横向砂坝、斜向砂坝
4)沉积构造
顶 部——块状泥岩 上 部——平行层理,爬升层理波状交错层理 中下部——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 底 部——河床滞留沉积——无层理



5)砂岩粒度结构——反映牵引流水流机制
粒度概率曲线:底部——三段式;中上部——两段式
C-M图以PQ、QR、RS段为主:递变悬浮和均匀悬浮为主。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
辫状河的垂向层序特点
a.二元结构中 底层沉积发育, 顶层沉积不发育, 下粗上细特征不很明显 b.砂砾沉积为主 c.大型单向流水交错层理为主
第四节 古代河流鉴别标志






岩性:砂岩、粉砂岩;泥砾 成分: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砾岩复成分 结构:分选差至中等;粒度曲线两段式; C-M图呈S形,发育PQ、QR、RS段 构造:板状、槽状交错层理,上部波状交错层理; 砾石叠瓦状排列;侵蚀—冲刷构造; 暴露构造 生物化石:破碎的植物枝、干、叶;硅化木 垂向层序:二元结构;底冲刷——F-U层序 砂体特征:平面上:条带状、树枝状; 横剖面:上平下凸透镜体或板状
第 三 节
第三节 河流的沉积组合及 垂向沉积模式
第三节 河流的沉积组合及垂向沉积模式

山区的辫状河
曲流河的垂向沉积序列
曲流河垂向沉积模式(沃克,1976):
四个单元(由下至上)——
泛滥平原沉积 天然堤沉积 边滩沉积 河床底部滞留沉积 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概念:
堤岸亚相、河漫亚相 (顶层沉积,垂向加积) + 底部滞留沉积、边滩沉积 (底层沉积,侧向加积)


底部冲刷面上的泥砾是河流相沉积的主要相标志之一。


3) 以正粒序为主
A.粒序明显的正韵律,自然电位曲线呈“钟形” 。 二元结构明显。
B.不连续的正韵律。自然电位曲线呈“筒形”。层内多个小韵 律。 二元结构不明显。

胜利油区馆陶组河流相主要沉积特征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二 曲 流 河
1.环境特征

主要出现在平原地带 水流强度中等,有侧向侵蚀及垂向、侧向加积
2. 曲流河亚相划分及特征



河床亚相 堤岸亚相 河漫亚相 牛轭湖亚相
(1)河床亚相 a. 河床滞留沉积:平水期滞留在河床底部的粗碎屑物质
沉积物:粗 ,多为砾石,时有垮塌或冲刷泥砾 构 造:明显的冲刷——充填,可有叠瓦状构造 横向上:透镜状、席状 垂向上:河流沉积的最底部
间有冲刷面。
平面上:上游沉积物较粗,遭受侵蚀,下游沉积物
较细,发生沉积

垂向上:不明显的向上变细粒序 横向上:单个透镜状,多彼此冲刷相连, “砂包泥”
四、 网状河


河道坡度小,水流能量低。 河道、湿地等环境长期稳定,各沉积相在垂向上增生、叠加。

1.河道沉积
沉积物:砂 结 构:跳跃组分 构 造:槽状交错层理 平面上:带状、网状 剖面上:砂体厚、窄,多层叠置的透镜状 垂向上:垂向叠加为主,少有侧向加积
3. 沉积特征

河道沉积

心滩沉积

1. 河道沉积:(1)底部滞留沉积 (2)正常河道淤积:缘于水流逐渐减弱, 向上粒度变细、层理规模变小
3.沉积特征

2. 心滩沉积:辫状河沉积的主体,典型特征。 沉积物:砂砾,少有泥质加积 结 构: 滚动组分为主,分选中等--差。 构 造: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不同时期沉积层
1.河流相的主要相标志


1)砂岩成熟度低
砾、砂、粉砂、粘土 一般为细砂岩,粒度分选性与颗粒圆磨度差至中等。

孤东油田馆上段砂岩岩矿组分统计表
石英 含量 (%) 43-45 50-60 39-41 长石 含量 (%) 36-38 30-40 33-35 岩块 含量 (%) 15-18 10-20 20-23 泥质 含量 (%) 8.66 9.63 7.80 碳酸盐 含量 (%) 1.22 1.46 0.48
第三章 河流相
第一节 概述--河流的分类
1.按地形及坡降——山区/平原 2.按河流的发育阶段——幼年/壮年/老年 3.拉斯特(Rust,1978)的划分方案:
标准 :河道分叉参数:<1 单河道 >1 多河道 弯曲度:<1.5 低弯度 > 1.5 高弯度 类型: 平(顺)直河: 单河道、低弯度 曲流河: 单河道、高弯度 辫状河: 多河道、低弯度 网状河: 多河道、高弯度

2.湿地沉积
沉积物:富含泥炭的粉砂、粘土
四 、 横向上:“泥包砂” 网 状 河

山区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曲流河—— 滨湖(海)网状河、三角洲—— 冲积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同一物源、同一水动力系统控 制,成因上有联系,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 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垂 向河 沉流 积的 模沉 式积 组 合 及
向河道方向可有细砂。一般单旋 回厚几cm--几十cm。

构造:小型波状、槽状、攀升层
理)、水平层理,顶部可有水平 层理、暴露构造。


垂向:边滩沉积之上 剖面:楔形 平面:豆荚状
b. 决 口 扇
决口扇--洪水冲决天然堤,在其外侧形成的扇形沉积体。
沉积物:细砂、粉砂,较天然堤粗。 构 造:中小型交错、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 垂向上:上下均为河漫泥质沉积。单旋回厚十几cm-几米。 剖面上:透镜状 平面上:舌形或扇形 垂向上:正粒序
第五节 河流相与油气的关系
储集层
垂向上:边滩或心滩砂质岩 横向上:透镜砂体中部 岩性圈闭、地层-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
美国怀俄明州下白垩统砂岩凯奥蒂油田、米勒溪油田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贝尔希尔油田 ——河流相岩性油藏和地层—岩性油藏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馆陶组(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 组油气藏多处于凸起或构造带高部位的储集体中,一 般为河流相砂砾岩体。 )
b.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 曲流河中最重要的砂体类型 河道凸岸侧向加积
边滩形成机理
横 向 环 流
边滩沉积特征

沉积物:以砂为主,
成分成熟度较低
结构:跳跃组分为主,
分选中等。
构造:大中型槽状、
板状交错层理, 平行层理


垂向:向上粒度变细;
层理规模变小。
横向:板状、透镜状 平面:带状

B.辫状河道频繁改道,常见废弃河道充填沉积。 砂体在纵向上一般呈正粒序:砾岩→砂岩→泥质岩, 平面上常不连续。顶部泥岩发育,常具局部盖层,故 可较好地保存油气。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