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在活动体验中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体验,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体验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亲身体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

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

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体验二: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召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

“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弓,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当地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

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

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总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
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在多方位的体验中,使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到了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