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旅游者的态度
4依据内容构成成分,心理印刻可以分为: 认知印刻、情感印刻、意志印刻
5按照印刻形成的时间发生方式可以分为 初始印刻和反复印刻。
(三)心理印刻与旅游
不同的心理印刻使得人们形成不同的旅游 偏好,而旅游偏好通常又是旅游决策中的 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在很多时候是心理印刻引发人们不同的旅 游行为。
我们更应该关注制度、环境条件,而不是 寻找据具有某种品质的人,前者要比后者 更具确定性。看来,在生活中,我们要试 图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 赋予他以相关的角色,随着他做出相应的 角色行为,他的态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美国士兵侮辱伊拉克战俘之后,菲利 普·津巴多写道:“这与斯坦福模拟监狱 里狱卒的行为有着惊人却令人不快的相 似”。他说,“这种行为源于一个罪恶的 环境,他可以把好人变成罪恶的替身。如 果我们把好苹果放进一个劣质的桶里,这 个桶会使所有接触它的东西腐烂。
旅游魅力:旅游魅力是指人们对旅游对象 物吸引力的感知。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由两 个:一个是保健因素,另一个是激励因素
旅游魅力要素起激励作用,是旅游决策的充分 条件;而支持系统相当于保健因素,是旅游决 策的必要条件。前者对旅游者而言解决的是值 不值的去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可行性问题, 就是能不能去,属于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范畴。
2按照心理印刻形成的文化、空间、时 代等因素的不同,心理印刻又可以分为 地域印刻、时代印刻、组织印刻和特殊 印刻等。
特殊群体印刻,就是指一些生活背景比 较特殊的群体的印刻。比如“富二代”、 “红二代”、“星二代”等的心理印刻。
3个体心理印刻按照形成时期的不同可以 分成成长印刻和成年印刻
成长印刻,顾名思义,就是在成长过程中 形成的印刻。包括童年(包括婴幼儿期) 印刻,青春印刻。
2心理印刻的定义
心理印刻是指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者在关 键期对个体心理倾向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的经历的深刻记忆
3心理印刻的形成和唤起
心理印刻的定义中包含两个重要因素:关 键时期和重大事件。
心理印刻的唤起实际上就是眼前的场景与 心中所印刻发生共鸣。
心理印刻一旦被唤起就将明显地对人产生 强大的影响力,尤其体现在情感方面。
2 语言会变成信念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在尝试说服他 人的时候,却说服了自己。人们在向其他 人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有时会按照听众 的喜好来修改自己讲话的内容。
3得寸进尺现象
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想让别人帮你一大忙, 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这 就是得寸进尺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
2)仪式依恋
“仪式是指充满象征性符号的热闹激情的 画面,是一个群体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 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活动形态。
仪式依恋是因其对人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意 义而形成心理印刻,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仪 式的寻求现象。表现为对相关仪式形式和 内容的依恋。
(二)心理印刻的分类
1按照个体性和群体性可以分成个体印 刻和群体印刻。
津巴多实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
首先一个人进入新角色是多么迅速,尽管 新角色可能离他原有的角色非常远。
其次,一个人表现出的行为似乎更靠近自 己的角色而非自己的心灵。道德、修养在 角色要求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这样的解读似乎让人感到悲哀。
管理上的启示是:
(二)旅游魅力指数与旅游满意指数 1旅游魅力指数
旅游魅力指数是专门衡量旅游魅力大小的 标尺。
2旅游满意度的重新界定
旅游满意度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 游支持系统的客观存在情况的满意程度; 旅游满意指数即是旅游者对旅游支持系统 的满意度的测量尺度 .
图4-8 旅游目的地评价内容图
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旅游魅力指标+ 旅游满意度指标
2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 出的。他认为,每种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 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 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 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可能使这种不协 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在美国,40%的吸烟者和13%的不吸烟者 认为吸烟没有多大害处(Seed,2002)。 在英国,几乎所有的不吸烟者相信吸烟非 常有害,而吸烟者中有半数不相信这一点 (Eiser & others,1979)。
2014三亚、杭州、成都、厦门、桂林、 青岛、北京、苏州、上海、西安
表4-1 携程 启动百万网友评选年度“最佳旅游目的地”
2012年苏州、上海、黄山、南京、成都、 厦门、宁波、杭州、无锡、重庆
2013表年4-2苏中国州旅游、研黄究院山全年、城成市游都客满、意度无排锡名前、10 青岛、 宁波、厦门、杭州、北京、桂林
怀旧分类
苏联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博士(Svetlana Boym) 在其著作《怀旧的未来》中将怀旧行为分成两 大类: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
修复型怀旧,注重于“旧”,总是试图恢复旧 有的物、观念或习惯等。这一类人并不认为自 己或其行为是在怀旧。
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于“怀”。形象地讲,更像 一个人在废墟上徘徊,试图在脑海里重构那逝 去的时光,再现旧物、人、观念或习惯的形象。
3 自我知觉理论
当问一个人对某事的态度时,人们通常首 先回忆他们与这事有关的行为和经历,然 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的态度。
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会增 加个体的内部动机。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 制别人,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 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 的内在兴趣。
第4章 旅游者的态度
第1节 态度概述
一、 态度及其构成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
行为倾向。
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 成分。
二、 态度的特点
(一) 对象性 (二) 社会性 (三) 内隐性 (四) 稳定性与可变性 (五) 价值性 (六) 调整性
三、 态度的形成过程
2旅游魅力的特征 旅游魅力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是旅游目
的地的旅游对象物自身的质量,另一方面 取决于旅游者的感知。
旅游魅力特征:
(1)旅游魅力具有客观性。 (2)旅游魅力具有主观性。
(3)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魅力大小可 以比较。它就是旅游魅力指数。
(4)旅游魅力有先在性。 (5)旅游魅力可改变。
怀旧是一支镇痛剂,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 带给人类的煎熬。"旧" 对处于新时代的都 市人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
怀旧是一种减压方式,但容易上瘾,就像 从一种痛苦的地方去一种悠闲的地方放松 一样,久了,就会经常去放松,慢慢成瘾, 无法自拔成为一种病态怀旧
一种情绪,或许还是一种哲学,但确是一 种时尚。
(1)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
“地理位置(location)”,物质形式 (material form),以及它拥有的价值和意 义(valueandmeaning)。
“场所依恋”实际上包括对功能性依赖和 精神性依赖。
场所依恋是由场所刺激引起,即场所唤起 了心理印刻,而“依恋”是人的心理印刻 被唤起后的反应。因此,从“场所刺激” 到“场所依恋”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相当复 杂的中间过程,即,心理印刻被唤起,并 且对人的认知和情感起到强烈的影响作用。
第3节 旅游偏好
一、旅游偏好概述 旅游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
的心理倾向。 心理倾向的核心是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更
多描述一种状态,而倾向性更多用于解释 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
二、旅游魅力
(一)旅游魅力理论
1旅游魅力概念 魅力,是一种自然流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
觉,一种能吸引人的力量。
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数=旅游魅力指数+旅游 满意度指数
3旅游魅力和旅游支持系统在游客满足感 产生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旅游魅力是旅游动机的启动者,其次它造 就核心旅游体验。
十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12三亚、丽江、北京、厦门、桂林、 杭州、九寨沟-黄龙、上海、成都、青岛
2013三亚、成都、厦门、杭州、北京、 拉萨、上海、青岛、西安、大连
许多研究结论是人们常常言行不一,态度对 行为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行为 也会影响态度。
(一)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影响态度
1 角色扮演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戏剧,它指的是那些处于
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 人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可能觉 得很虚假,但很快就会适应,表现出符合 “身份”的行为。
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社会,开始指向 个人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
怀旧就是缅怀过去,指怀念往事或故人。旧物、 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常的主 体。汉 班固 《西都赋》:“愿宾摅怀旧之蓄念, 发思古之幽情。” 唐 元稹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
则》诗:“泪因生别兼怀旧,回首江山欲万 行。”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余亦六 十有六矣,老冉冉至,怀旧凄然。” 廖承 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人到高年,愈加怀 旧。”唐 杜甫《秦赠萧二十使君》:“结欢随 过隙,怀旧益沾巾。”
拉皮尔和其他一些研究者依此得出了态度 和行为之间有时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的 结论。
人们更注意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在什 么样的前提下,态度与行为具有相关关系。
在下述情况下,态度能预测人的行为:
1.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2.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3.当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
候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一)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 心理学家H·C·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有三
个阶段, 服从、同化、内化。
第2节 态度与旅游行为
一、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基本
上持肯定的意见,即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决 定了他的行为。